12月1日,湖南民航迎来了又一个大日子,湖南航空完成更名,三湘大地迎来了首家本土航空公司。
新名字呼唤新气象,新起点开启新征程。那么,湖南航空现状如何?更名背后有哪些故事?未来,湖南航空发展的路在何方?近日,记者采访了湖南航空、湖南财信金控集团相关负责人,近距离了解这家新型“互联网+”航企的经营模式与策略。
从西南转战中部
加快融入“长沙4小时航空经济圈”
说到湖南航空,不得不说其前身云南红土航空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6月首飞,原主运营基地位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2017年同程航旅入股后,成为全球首家由互联网新经济企业控股的航空公司。2019年9月,湖南省政府旗下的财信新兴产业基金入股红土航空,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据湖南航空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航空现拥有12架空客A320系列飞机,包括3架空客A320NEO先进机型,平均机龄在3年左右,已通航昆明、长沙、南京、成都、无锡、青岛等全国31个城市。目前,湖南航空已经融入“长沙4小时航空经济圈”,并在中南地区围绕长沙航点取得了重大突破,2020年春夏航季接连开通长沙—昆明、长沙—沧源、长沙—烟台、长沙—海拉尔等长沙始发航线,冬春航季再增加长沙过夜运力投放,进一步优化运力布局和航线网络结构,新开长沙—成都、长沙—沧源—丽江航线,优化长沙—昆明直飞航线。在积极布局国内航线网络的同时,湖南航空还在争取国际航线运行资质,计划未来逐步开辟和加密长沙至东南亚、东亚、东北亚、日韩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线航班。
顶层设计勇创新
携手优质合作伙伴共商长远发展
从西南部到中部,从红土到湖南,凭借着开拓创新、敢想敢干的精神,湖南财信携手湖南航空,完成了国内少有的民用干线航空公司注册地迁址。“湖南航空项目对于财信乃至整个民航业来说,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重大创新。”湖南财信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什么有海南航空、四川航空等地方航空公司,但作为全国GDP排名前十、中部交通枢纽的湖南省,却没有自己的本土航空公司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30余年,拥有一家本土航空公司,成了湖南长期以来的一个夙愿。
想拥有本土航空公司,一般的做法有两种:第一是新设立一家新航空公司,但是近年来随着监管的收严,新设立一家航空公司已经非常困难,干线客运航空的牌照更是很少获批。既然新设不行,那么第二种方式就是收购一家航空公司,这看起来非常简单直接,但是做起来却也非常困难。退一步说,就算湖南财信以高价收购一家航空公司,谁来运营呢?民航客运业对于飞行安全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极高,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团队运营管理。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湖南财信从战略投资和财务收益双重角度出发,找到了当时的红土航空。在初步接触后,双方初步确定了“合作—入股—迁址更名—建基地”的创新性四步走方针。经过周密的协调和夜以继日的沟通,最终双方在一个通宵谈判后的早上,敲定了投资协议。
紧接着,湖南财信持续大力推进,并最终在入股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即促成了红土航空将注册地迁址湖南长沙。而后,在多方的持续努力推动下,今年9月,红土航空正式更名为湖南航空,标志着湖南省没有本土航空的情况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不是新设,也不是收购,这样的方式既解决了谁来运营航空公司的问题,做到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又解决了湖南航空迁址湖南后如何进行本地化赋能的问题,是一次充分市场化的行为,成了为全省重大战略实施提供金融支持、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的经典案例。”湖南财信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此次合作,湖南航空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南不仅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还是旅游大省,坚定看好湖南民航市场的广阔前景,同时在湖南感受到了优秀的营商环境和投资机遇。
瞄准市场空白
打造“互联网+精品航空公司”
眼下,双方合作已经尘埃落定。那么,面对激烈的国内航空市场竞争,一家地方航空公司该如何赢得一席之地呢?湖南航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瞄准国内市场空白,打造“互联网+精品航空公司”,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数字化大潮风起云涌,一家致力于创新的企业当然不会坐等机遇。依托于同程集团的互联网基因,湖南航空以“数字航空”为方向,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持续推进相关技术改造,目前已完成基于AI的智能化收益管理,正在研发应用于运行控制、安全管理、维修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技术。这些技术均为湖南航空自主研发,在功能覆盖的创新性、全面性、深度等方面,具有行业优势。
目前,智能化运行控制、电子飞行包和飞行家等3套智能化应用都在研发中,后续将逐步投入使用。明年,公司将重点推进安全管理和维修管理的智能化改造。
2019年,湖南航空已经在收益管理工作中使用基于AI的智能化收益管理系统。湖南航空的智能化收益管理实际是通过AI学习收益员行为,与人相比,AI的智能化及效率优势非常明显。比如,一个收益员如果将一个月间每天每点的航班价格过一遍,需要以天甚至周为单位的工作周期,但智能化收益管理做同样的事只需5分钟。
正在研发中的智能化运行控制系统,覆盖航前、航中、航后各个阶段,可通过AI算法,在综合分析天气、机型、飞机及人员排班等因素后,实现“智能排班 一键放行”。比如可根据天气情况,预测航班是否需要备降、带多少油等,出现备降以及人员滞留时合理调用飞机,还可以结合机组人员常住地、人际关系等更合理安排机组搭配。目前,该系统已开发完成,计划通过民航局审定后,2021年投入使用。电子飞行包可以让飞行员在机上通过平板电脑看到所需要的航图、飞行手册等全部信息,地面和机上可实时智能传输信息,推进湖南航空电子化、无纸化。
飞行家是湖南航空致力于打造的一款小程序,是机组及其他一线人员的智能化终端,搭载覆盖了机组、运服、地坪等一线人员所需的全部信息,同时可实现一线人员之间以及与运控中心之间的实时交互,能够与智能化运行控制同步配合搭载更多功能。比如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运控可通过飞行家向不同岗位发出协同指令,各岗位按指令完成操作。此外,还可综合记录、存储、分析机组人员飞行状态,如前一天飞行时存在不规范行为,它会在下次航班前进行提醒。该智能化终端同时可对常年在外执飞的机组人员实施管理。
不久前,全新落户的湖南航空,与湖南省一起迎来了临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9月21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湖南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涵盖长沙、岳阳、郴州三个片区的湖南自贸试验区将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作为湖南省民航新成员,刚“搬家”的湖南航空将紧抓自贸试验区发展临空经济、航运物流,畅通国际化发展通道,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机遇,充分发挥航空业先行优势,积极布局航线网络、航空物流、全域旅游等产业,并协同同程航旅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精品航空,以高度的政治站位、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本地“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助力湖南民航高质量发展。(《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报 记者高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