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在第二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上,首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河南郑州“空中丝绸之路”的生动实践作为两个独立单元,让临空经济成为在场专家学者的热议焦点。
2015年,国家发改委、民航局联合印发《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截至目前,全国先后建立了青岛、上海、广州、成都、北京大兴等16个临空经济示范区,星罗棋布、多点开花,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区域发展的强力引擎。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临空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多位代表委员的关注。来自河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薛景霞提出了《关于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的建议》。她表示,目前郑州航空港区还未包含在2017年设立的河南自贸试验区片区内,企业在享受自贸试验区相关政策上受到了一些局限,建议将郑州航空港区尽快纳入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范围内,实现河南自贸试验区“两体系一枢纽”的国家战略定位,为河南开放发展创造叠加优势。在郑州临空经济日渐成熟的条件下,以“一盘棋”思想打通航空港区和自贸试验区,实现提质增效。薛景霞代表的建议不无道理。针对这一建议,民航局表示,将配合商务部做好试点措施的出台及落实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牙生·司地克在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支持乌鲁木齐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建议》。他表示,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乌鲁木齐临空经济示范区,可以进一步拓展我国辐射亚欧国家、向西开放的新格局,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对此,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疆民航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2017年民航局就将乌鲁木齐机场定位为国际航空枢纽机场,积极支持乌鲁木齐航空港建设及其对外开放。2018年,新疆已将临空经济示范区整体方案上报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将积极会同发改委研究推进乌鲁木齐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可以看出,近年来,“临空经济”的发展炙手可热,全国各地都在转变以往民航单一发展的传统观念,依据各地特色积极研讨建立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可行性。目前已有的临空经济示范区也都结合各地产业优势,各具特色。
2013年,国务院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标志着全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正式起航。2018年,民航局先后出台《关于促进航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战略规划》,旨在全力打造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并在郑州开展物流信息化、物流标准化、空铁联运等综合试点工程。今年5月,民航局又正式批复郑州机场航空电子货运项目试点。经过7年多的发展,如今郑州已经在中部地区走出了一条内陆开放、产业转型升级的独特发展道路,尤其是依托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在全国树立起临空经济发展的标杆。
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则在2019年大兴机场通航后迎来了一南一北遥相呼应、错位发展的“一市两场”发展新格局。2020年2月,《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总体方案》印发,凭借着首都机场发展的深厚根基和首都区位优势,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余家中外企业入驻,聚集了33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87个,总部型企业63家,央企、国企分支机构127家,外资企业230家,高新技术企业百余家,形成了以航空服务业为主导,以现代物流、新兴金融、商务会展和高技术产业为补充的“大临空”经济格局。2016年10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在机场投运之前便先行成立,定位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体现出国家对大兴机场临空经济的长远和整体规划思想。在9月8日峰会发布的《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0》中,北京排名升至第一位,证明其在新动能、体制机制创新、协调性发展等方面具备的一流竞争力。
在全球民航业依然深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而持续低迷的当下,如何创新求变,是中国民航发展将面对的挑战。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民航局也将与相关部委、各地政府协同配合,将其纳入机场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一盘棋”中,促进现有各地机场临空经济区,尤其是16个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其产业集聚效应,为“后疫情时代”的民航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