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都机场集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大兴机场急救中心,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和急救水平。这一合作为大兴机场构建更加完善的机场公共卫生体系,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为重要的公共交通枢纽,机场必须具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能力,在关键时刻才能发挥保障旅客生命健康安全的作用。对于出行在外的大量旅客来说,医疗应急系统的顺畅、高效、应急时效非常重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大约为54.4万人,而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抢救成功率;同时中风急救也不容乐观,中风病人总量超过700万人,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倍~5倍。以上两类突发性疾病的急救状况反映出应急救治体系存在的缺陷,特别是重要工作岗位及特殊人群缺少相应的培训,缺乏权威、专业、及时的医疗知识等问题。
在当前国家大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大背景下,机场与三甲医院等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合作,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是提升民航服务、构建更加完善的机场公共卫生体系的应有之举,值得借鉴和推广。在2019年,北医三院首都机场院区门急诊量近40万次,建立了急救业务对接机制,大幅度提高了首都机场航空医疗保障能力和医疗应急水平。此次首都机场集团与北医三院共建大兴机场急救中心,将有三甲医院专业团队负责大兴机场应急一级医院业务的运行和全面管理,为一流的航空紧急救护医疗保障体系树立标杆。
在此前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民航业医疗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考验。无论是对旅客的集中健康管理和妥善安置,还是对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旅客的核酸排查,民航医务工作者都冲在第一线,展现了民航人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责任与担当。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在国内疫情形势向好、国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还应当持续加强机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巩固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正所谓“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在公共卫生、医疗救援这类专业领域,机场、航空公司等民航单位应积极与权威医疗机构开展共建、培训、科普等多方位的合作,为提升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提供坚实的后盾。
生命健康是一切服务的基础。随着民航公共卫生体系的不断巩固与完善,千万旅客将能享受到更安全、更放心的出行体验。(《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评论员王诗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