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邓志强 报道:从2021年7月至今,中国航油广东分公司每月利用无人机对广州第二航油管道进行巡查(禁飞区除外),已累计飞行无人机294架次,巡查管道847.72公里,安全飞行时间4819.02分钟,已发现第三方施工12处,疑似山体滑坡1处、房屋占压2处、农田烧荒1处、偷倒垃圾1处,提升管道安全管理成效显著。

飞手操作无人机(陈泽明/摄)
科技航油,精耕无人机巡检试验田
2021年7月,广东分公司全面启用无人机,正式开启了“科技航油”新征程。为做好无人机在中国航油系统内的首次应用,广东分公司早计划、细安排、严要求,以广州第二航油管道作为无人机巡检的试点单元,在“无飞行经验、无案例参考、无现成体系”的情况下,不断优化飞行航线、完善合规飞行材料,建立无人机飞行风险识别与作业指导书,逐步建立无人机巡查体系,为无人机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刚开始利用无人机巡检时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第一次遇到地面效应无法降落、第一次限飞警告、第一次信号丢失等情况,我们通过不断的咨询客服、请教专业技术人员,攻克一道又一道难题,每一道难题都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青年飞手小邓说道。
特殊巡检,打造科技护航先锋队
“报告,今日已完成暴雨过后的无人机巡查,此次无人机巡查管道总里程为11.03km,平均飞行高度为110m,未发现管道沿线有水土流失现象。”暴雨过后的几天内,微信群里收到了来自无人机飞手的巡查报告。
为第一时间发现暴雨过后管道沿线是否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广东分公司管道中心密切关注汛期动态,利用雨过天晴间隙,组织无人机飞手进行无人机巡查,对二管道沿线容易遭受地质灾害的地段进行排查,对疑似隐患点进行“定点拍照+人工现场确认”,结合人工巡查,形成“地巡+空巡”巡查模式,确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的速度约30km/h。以前需要几个小时爬的山,无人机巡查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结束,还能留存拍摄的视频资料。暴雨过后利用无人机巡查,可以及时获取管道周边地质资料,对管道事故抢修快速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飞手陈泽明兴奋地介绍着。
在刚刚过去的广州市白云区两轮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广东分公司管道中心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因疫情原因无法返岗。为减少疫情期间到人员密集区域巡查,缓解因疫情原因导致值班人员不足压力,广东分公司管道中心充分利用无人机开展“疫”线巡查工作。4月共飞行22架次无人机,平均飞行高度106.82m,累计飞行距离65.61km,累计飞行时间357.77min,发现管道5米外施工2处,无人机抗“疫”保安全成效初显。
无人机在日常巡检、应急响应、第三方施工管理、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与工作风险,还能留存现场证据,实现信息化巡检。

无人机辅助巡查智能管理系统(邓志强/摄)
升级改造,织密管道安全防护网
2022年,广东分公司扩大试点范围,将广州第一航油管道纳入到无人机巡检计划中,创新把无人机智能巡查和管道监控视频智能识别进行深度融合,利用科技手段辅助管道巡检、无线摄像头监控,通过先进科技手段降低管道巡检劳动强度、第一时间识别管道安全隐患,提升管道运行安全。
5月,广东分公司启动了《管道中心长输管线智能化管理系统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无人机、无线监控摄像头等智能巡检的设备和技术,对广州两条航油长输管道本体、附属设施和通道环境的空间信息进行数据获取,形成航油管道通道环境内的高精度可视化数据,并利用相关系统完成数据可视化,不断加强航油管道完整性管理。同时,对现有无线监控摄像头建立监控视频大型机械识别算法模型,实现管道沿线无线监控摄像头隐患图像智能识别、筛选及告警。
“在硬件方面,今年将选购2台型号、功能完全不同的无人机,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无人机,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软件方面,全新的长输管线智能化管理系统将把无人机智能巡查和管道监控视频智能识别进行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管道。”项目组成员小邓介绍道。

现场航线规划(邓志强/摄)
目前,《管道中心长输管线智能化管理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下一步,中国航油广东分公司将充分依托现有无人机技术,在管道日常巡检、应急响应、第三方施工管理、高后果区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逐步探索出更高效的管道巡检模式,切实提高管道运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