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报道:4月21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翼龙”人影型无人机从青海果洛机场起飞,向着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飞行,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人工增雨(雪)作业之旅。经过连续飞行5小时32分钟,为这片神圣的土地带来了珍贵的水源补给。
三江源地区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维系亚洲乃至全球生态平衡的关键区域。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面临着水源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挑战。此次“翼龙”无人机开展的人工增雨(雪)作业,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此次飞行作业堪称一场缜密精彩的空中交响。作业团队结合风云卫星提供的宏观气象数据,以及气象雷达反馈的实时气象信息,对天气系统的变化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分析。
飞行过程中,“翼龙”无人机并非按部就班地执行任务,而是根据气象条件的动态变化,实时调整催化作业航线,采取“边探测、边作业”的创新模式,在广袤的天空中灵活穿梭,利用搭载的先进探测设备,敏锐捕捉大气中的水汽、温度、湿度等关键气象要素,精准判断最佳作业时机与区域,随后将催化剂均匀播撒,如同为天空播下希望的种子,让水汽在合适的条件下凝结成雨或雪,为三江源大地带来甘霖。
执行此次任务的“翼龙”人影型无人机,是我国航空工业领域的杰出成果,具备诸多令人瞩目的技术优势。其飞行航程远,能够轻松跨越广袤的高原地区,从果洛机场出发,深入三江源腹地执行任务,大大拓展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覆盖范围;任务载荷载重大,可携带足量的催化剂,满足长时间、大面积作业的需求;实用升限高,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高原气象条件下稳定飞行,无惧恶劣天气的干扰。凭借这些优势,“翼龙”无人机能够采取边探测、边播撒的方式,实现精准、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大幅提升作业效果,为三江源生态补水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此次作业的成功实施,不仅是“翼龙”无人机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又一次精彩表现,更是我国科技力量助力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标志着我国在利用先进航空技术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今后开展大规模、常态化的生态补水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翼龙” 无人机有望在更多生态保护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持续为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贡献力量,让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编辑:张彤 校对:李季威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