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许晓泓 通讯员张凤英 报道:如何在“大思政”背景下,更好地适应航空业发展需求和空中乘务员职业要求,培养高质量的航空乘务人才?这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山东航空学院乘务学院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在实际工作中,乘务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聚焦四强化”做实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和精神激励的作用,为航空乘务人才培养“助跑”。
聚焦学思想,强化理论武装实现“两个提高”。乘务学院持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打造领导班子带头学、师生党员集中学、网络平台智能学、理论宣讲重点学、党课报告深入学“五学”联动机制,每年组织各级各类政治理论学习50余次,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生中精准传播、入脑入心。学院不断创新理论学习载体形式。成立由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云上青春宣讲团”,以宣讲形式传递理论学习的青年声音;开展“我来讲党课”活动,以“学·思·享”为主题,通过“学习”“思想”“分享”三个环节,汇报学习体会、畅谈所思所想;开展“学党史铭校史 守初心担使命”情景化主题党日活动和“铭党恩 跟党走”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沉浸式研学实践活动等,推动学用转化,引导学生实现认识和能力两个提高。
聚焦“大思政”,强化铸魂育人实现“两个增强”。乘务学院注重在思想引领上下功夫。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会会说”、专家学者“常常说”、师哥师姐“现身说”,通过这“三说”不间断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举办“航空大讲堂”,组织航空公司乘务教员进校送课、邀请业内专家作报告,举办学风建设表彰会、“师哥师姐开讲啦”以及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会等,线上线下齐发力,提高思政工作质效。在基础管理上下功夫。坚持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制定《乘务学院准军事化管理教师课堂执行规范》,开设《职业素养养成艺术》课,举办准军事化管理制度政策解读会,辅导员24小时在岗,将准军事化管理贯穿始终,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思想引领全过程、基础管理全覆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两个增强”。
聚焦“好声音”,强化宣传引领实现“两个凸显”。 学院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参加全国民航服务技能大赛、全国排舞大赛、承办学校礼仪风采大赛,成立“云上青春”实践团,依托“青鸟计划”、返家乡、红色之旅等实践赛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航空知识进校园、义务劳动走社区、应急救护技能进学生公寓等志愿服务活动,展现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使命担当。与此同时,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对学院网站进行改版,加强微信公众号建设,及时总结提炼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学院建设等工作,每年在校内外媒体亮相发声不少于30次,社会媒体多次报道学院办学成效和师生风采,提升学院声誉,增强学生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把镜头留给师生,把笔头对准一线,实现航空特色和乘务特点“两个凸显”。
聚焦“主阵地”,强化定向把关实现“两个从严”。一方面,学院“绷紧弦瞪紧眼”,严格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意识形态工作列入学院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把对意识形态的学习列入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学生团员、党员的学习计划并认真组织学习和研讨。在每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2次、每月召开意识形态研判会议基础上,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辅导员班主任例会、学生组织例会、学生干部会议和班会的固定议题,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另一方面,“握紧拳扎紧口”,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成立学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多支点、多层面形成工作合力。通过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实现树牢底线红线、把控舆情风险“两个从严”。
山东航空学院乘务学院在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的“虚功实做”,成为培养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航空乘务人才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学生在全国高等学校民航服务技能大赛、全国排舞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180余项,“云上青春”实践调研团荣获2022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毕业生公司验收合格率、登机率均超过90%。(编辑:张彤 校对:李季威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