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通讯员宋梦菲 报道:北京时间3月29日8时35分,仰光国际机场,东航MU9003航班作为震后首个国际救援航班,带着37名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员和5吨救灾物资顺利抵达缅甸。
从3月28日缅甸地震发生,到首班驰援航班启程,前后只有短短十多个小时。集结、研判、申请、保障、起飞……“东航速度”的背后,是一大群民航人跨越山河、争分夺秒的全力以赴。

航班“绿色通行令”,打通救援流程
东航在缅甸设有仰光和曼德勒两处营业部,当地时间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地震发生时,仰光营业部总经理唐玮所在的办公楼剧烈摇晃,突然断电,他迅速下楼撤离,并第一时间联系震中曼德勒营业部的同事,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终于在7小时后确认了同事们的人身安全。

悬着的心刚放下,20时,唐玮接到东航云南公司的通知,东航作为第一家受云南省政府委托的航司,将执飞首班赶赴缅甸运送救援物资和救援团队的国际救援航班。
另一边,在不远处的仰光机场,东航仰光营业部站长滕欣凯刚刚结束休假下飞机,他扔下背包、行李,立马投入抗震救援保障。
首班驰援航班计划在29日清晨起飞,不同于正常航班计划,执飞国际救灾包机航班需要另行的境外临时落地许可,申请许可成为当务之急。可是,时断时续的网络导致通讯不畅,缅甸夜间宵禁引起通行不便,晚上人手又不足,困难一个接一个。
航班落地许可的申请需要得到当地民航局的批复,时间紧、任务重,流程繁琐,东航员工分头行动。滕欣凯派当地雇员李宗富在缅甸民航局值班室外等候,当面协调,及时得到民航局的答复,为航班争取到了“绿色通行令”。“基于往日的合作与信任,民航局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为我们减免了申请的流程步骤,最为关键的是,我们之后还有30多个航班都在申请救援包机,东航迈出的第一步,也为后续救援航班打通了流程。”滕欣凯欣慰地说。
“不管什么时候起飞,我们先到现场集合,随时待命。”唐玮和同事们则同步如此安排,他们迅速调整状态,赶在宵禁前驱车出发,并沿途接上几位当地雇员,赶往机场。
20余部门联动,跨国驰援昼夜不停
第一个将保障首班驰援航班任务逐级上报、告知仰光营业部的,是东航云南公司运行指挥中心重大办保障工作人员田鑫。3月28日20时,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以下简称云南省外办)召开紧急会议,田鑫与部门领导赶去参会,并在会议室直接联系各方,直到凌晨3点确认安排。

会上接到保障任务后,田鑫就迅速建立了工作群,及时把相关信息进行通报,大家一起开启“连轴转”模式。当计划起飞时刻定为次日凌晨5点时,已是22点多,此时距离航班起飞仅剩7小时。田鑫一边参会,一边通过手机同20多个部门进行联动。虽然已深夜,但工作群的同事们拧成一股绳,对接云南省外办沟通航班具体信息,向民航局、东航股份公司进行航前报备、申请航班编排,同时安排经验丰富、有资质的机组执行航班。而在上海的“东航之家”,OCC大厅内同样是一个不眠夜,东航运控中心重大办员工康健等彻夜守在电脑、电话前,为航班申请而共同努力着。
“最着急的是,当时航班目的地迟迟不能确定下来。”田鑫说,缅方希望东航的首班救援航班能飞往离震中更近的内比都。但内比都机场跑道、航站楼、登机桥等核心设施严重受损,不具备民航安全飞行能力。而仰光机场由于距离震中较远,仅受到轻微影响,目前运行正常。“综合考虑下来,飞仰光是唯一的选择。”
本着“安全是民航生命线”这一原则,有着十六年重大任务保障经验的田鑫在与团队认真研判后,最终说服云南省外办再次与缅方沟通,确定执行昆明—仰光航线,将救援物资和人员运送至仰光后,再由缅甸国家灾难委员会统一协调,转运至内比都和曼德勒灾区。
从会议室出来赶到昆明长水机场,已到了凌晨4点,航班起飞近在咫尺,连续开了7个小时的紧急会议,田鑫一夜没合眼,又和同事们一头扎进物资装载的工作中。5吨多的救援物资,仅用时30分钟,就被顺利装进了货舱和客舱,等待起飞。
北京时间3月29日早上4点多,昆明长水机场还沉浸在一片夜色之中,东航云南公司机长刘涛已经来到机坪,仔细进行绕机检查。他说,这次飞行,全体机组人员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争分夺秒,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而远在缅甸的仰光营业部,也在为航班落地后保障救援人员完成入境手续、物资转运等任务时刻准备着……
终于,当天一早,首班驰援包机落地,唐玮和滕欣凯守在登机口迎接。当看见一位位身着橙色救援队队服、携带救援装备的救援人员从舱门走出来时,他们忍不住热泪盈眶:“天灾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而身在异国他乡,我同样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后续驰援包机启程,为震区争分夺秒
有了首班航班的成功保障经验,3月30日,东航第二班救援包机MU9003再次起飞,向缅甸运送第二批7.3吨救灾物资,于当日当地时间14:52抵达仰光。
此次航班是一班“客改货”货运包机,运输的救援物资包含帐篷、衣服、食品、药品、救援设备等,特别是有些药品有温控限制,必须在30摄氏度以内环境下储存,但是当天仰光机场温度有36摄氏度,这就意味着,航班落地后必须尽快把机上物资转运下来。

(本文图片均由东航提供)
航班到达仰光后,唐玮和滕欣凯迅速带着3名当地雇员赶往机坪监看救援物资的运输和办理。物资中还包含着很多精密的仪器设备,装卸要求相当高,考虑到如果通过客梯车运输物资,上下台阶可能造成磕碰,滕欣凯协调地面代理,借调到一辆具有温控功能的食品升降车进行运输。
为了保证物资下机的速度和安全,东航团队召集地面代理人全部上机,同机组一起站在客舱过道内,一个人挨着一个人,一双手传给一双手,组成“人传送带”,从后往前小心翼翼地传递物资。每个人都竭尽全力,仅用20分钟,就将包括沉重的生命探测仪在内、客舱内总重约1.6吨的货物全部运下飞机,搬运至指定位置并妥善看管,确保物资无一遗失、无一丢失。“当时我们不分国籍不分职业,客舱里的每个人心里只想着一件事,赶紧把所有物资安全运下去。我们多快一分钟,灾民就多一分希望,”唐玮如是说。
3月29日是缅甸雇员李宗富的生日,两天之后的31日是滕欣凯的生日。当首班救援航班顺利保障完成之后,他们俩在机场互道了生日祝福。“胞波情谊”在中缅两国东航员工的问候中传递,更在一班班驰援航班中传递。(编辑:李佳洹 校对:许浩存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