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郭瑛 通讯员唐梦琳、 李雪芝、 黄威杰 、虞炎林 报道:11月29日,围绕“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建设中国—东盟航空大通道”主题的2024西部陆海新通道民航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顺利举办。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廖品琥指出,广西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份,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交汇的门户。近年来,广西民航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把握面向东盟建设重要空中门户的先发优势。当前,广西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建立覆盖交通、贸易等40多个领域的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稳步推进跨境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广西民航通航14个国家(地区)的27个城市,基本实现省会通、东盟通。未来,广西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不断深化与东盟民航的交流合作,努力建设高效便捷的中国—东盟航空大通道,为中国与东盟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贡献航空力量,与各方携手,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建设中国—东盟航空大通道。一是持续加强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将南宁机场打造成为面向东盟乃至全世界的国际航空枢纽。二是持续优化完善航线网络精细化布局,为群众出行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精准航空运输服务,促进双方国际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三是持续推动低空创新探索与发展合作,延伸拓展航空服务,让低空飞行带来更加安全、高效、便捷、全新的交通应用体验。
中国民用航空局总飞行师熊杰指出,民航是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客货运规模快速拓展,今年1至10月,中国—东南亚航线客运量达1961.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7%;货邮运量达36.3万吨,同比增长30.7%,较2019年增长84.9%。广西南宁已累计开通国际全货运航线15条,深度连接广西与泰国等5个东盟国家的7个航点。航空运输在支撑双方人员往来、旅游出行、贸易投资、制造业、农产品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中国民用航空局愿与东盟各国深化务实合作,在航空客货运输、机场建设运营以及民机制造、保障、租赁等市场共建共享方面携手努力,加大新技术投入力度,抢抓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将低空经济打造为中国及东盟各国新的增长引擎,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走深走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刘可表示,近年来,广西民航始终坚持构建民航现代化基础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干线机场,着力提升支线机场,广西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个,全区民用运输机场设计容量超过3800万人次,实现了重点旅游区域航空全覆盖。同时,广西坚持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紧密匹配旅游需求,推动航旅文融合发展。目前广西共有国内客运航线299条,国际客运航线34条,逐步构建起辐射全国、连接东盟的航线网络。未来,广西将发挥自身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加密国内国际航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旅游资源紧密联结,将航线布局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航空”“旅游+航空”“体育+航空”等模式,带动低空旅游产业链,催生航旅文融合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航旅文走廊。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潘亿新指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创新合作共建机制,凝聚沿线合力,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格局,已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今年,正值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创新举办2024西部陆海新通道民航发展论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希望与各方携手共进,推动民航与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方式的深度融合;织密航线网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着力建设面向东盟的综合航空枢纽;充分发挥广西在东盟市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国内外行业融合,积极打造低空经济新增长引擎;加强空管合作、临空经济区合作和国产飞机制造合作,以创新合作促进民航国际交流与融合发展。
论坛上,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局长助理金庆昕发表了题为《建设世界一流空管 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主旨演讲,从推进空中大通道建设、增强空管运行保障能力、推动空管业务运行一体化等方面,介绍了民航空管系统推动区域民航发展、保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情况。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通过开展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等形式,就“推动航旅文融合发展,共筑西部陆海新通道经济走廊”“抢抓机遇,助力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推动效能升级,打造面向东盟的航空物流大通道”三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共商共议,共同谋划务实合作良策。本次论坛举行集中签约仪式,15家单位现场签约共9个项目,助力全面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中国—东盟航空大通道的合作与交流。此外,论坛还设置3条调研线路,与会嘉宾分别到南宁机场航空货运基地、南宁临空冷链医药物流保障基地、广西低空交通创新应用基地、无人机培训基地、青秀创新中心无人驾驶航空科创核心区等地参观调研。
来自中国、东盟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特邀嘉宾及有关单位的专家、企业家、学者、行业代表等400余人参加论坛有关活动。(编辑:许浩存 校对:李佳洹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