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作序,聚势启新。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山西航产集团2024年工作会议暨一届五次职工代表大会顺利召开,期盼和信心在全体航产人心中生根发芽。航空主业联通功能持续增强;通航产业平台作用充分显现;航空经济专业化市场水平明显提升……一个个发展的好消息如春雷般涌动在全体航产人的心中。
回望来时奋斗路,是感动,是振奋,更是满怀信心。
全体航产人迎着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奋进号角,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在盎然春意和无限生机中,锚定战略目标,抢抓有利机遇,持续深化改革,用拼搏和奋进迎来了四年来首次盈利,一股“进”的发展势头正在航产集团奔腾澎湃。
强根本 立足民航主业把准“正确解”
主业强,则发展兴。主业优,则企业盛。
数字是最佳的成绩单,过去一年,全省机场共保障运输起降16.2万架次、旅客吞吐量1828.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万吨,较上年分别增长92.5%、136.5%、33.5%。太原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攀升至全国第33位,较上年度前进了3个位次。
种树者必先培其根。面对民航业“恢复黄金期”,航产集团主动迎上去,全力融进去。2023年,科学有序开展筹融资工作,积极申请专项补助、民航发展基金和中小机场补贴等;省内各机场做强做优航空主业根基,持续优化航线布局,充分发挥“铺路架桥”作用,适时新开或加密国内重点城市和热点旅游城市航线航班,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多选择;持续拓展航空货运业务,以腹舱带货为基础,以全货机航班为补充,开通我省首条墨西哥城—太原—浦东—芝加哥全货机定期国际航线,实现“客货并举”新局面,切实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用一系列精准有效的“制胜”举措争当民航主业“优等生”。
“过去一年航班量上去了,忙碌和充实成为了工作的常态,但我们取得了许多成绩,干成了许多难事。”这是许多干部职工的切实感受。
2024年2月16日,太原机场单日旅客吞吐量达5.3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临汾机场三大运输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吕梁、五台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50万人次;朔州滋润机场首航……这些亮眼的“首次”,是集团公司上下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成效。
熙熙攘攘的航站楼,繁忙有序的停机坪,目之所及皆是一群人坚守岗位、爱心担当的美好瞬间:“晋e转 如意飞”服务品牌的高效快捷;“萌宝单飞”服务项目的安心放心;航旅产品推介会的推陈出新;“机票进校园”活动的优惠便利;风雪寒潮中奉献坚守的最美身影;凌晨点点星光下的细致检查……全体航产人汇聚出磅礴的前行力量,在各自岗位上勇担当、善作为,让旅客从“坐得起”飞机转变为“坐得好”飞机。
抓机遇 聚焦通航产业追求“满意解”
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马通贵带着低空经济有关建议昂首走进人民大会堂,他表示“将山西打造成通航示范省,不仅能为我国在全球低空经济领域率先突围奠定基础,还能为全国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样板。”“低空经济”四个字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2024年热议关键词。
低空经济如何“飞”出新赛道,究其根本在于集团公司因时因势抓住通航发展重要窗口期,积极拓展国内短途运输航线,优化“贯联山西、通达省外”的短途运输航线网络。2023年,通航机场共保障各类飞行5450架次,短途运输起降379架次,旅客吞吐量1807人次。全省短途航线数量、飞行量和运输量位居全国第二,实现了短途运输从“有”到“优”的跨越。
通航集团积极拓展政府购买通航服务业务,连续三年承接我省航空护林和应急救援飞行保障任务,勇担应急救援“排头兵”, 2023年共执行省内航空护林及灭火飞行435小时,搭建起一条面面俱到的“空中生命线”。
鸟瞰三晋大地,巍峨的山川,秀美的风景。通航集团依托山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塑造了“空中看山西”靓丽品牌,将低空游览“飞”出新天地,让万千旅客迈向心中的云端。
跨越高山峡谷,穿越森林树梢。通航集团将无人机“飞入”更多应用场景,利用无人机的“大视野”,在智慧工地航拍、森林巡查、电力巡检、无人机编队表演等作业领域大放异彩,引领无人机智能化新潮流。
伴随着直升机业务逐渐发力,直升机维修制造成为航产集团发展的“金钥匙”,与昌飞集团就直升机维修制造项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采购10架AC311A直升机,推进我省通航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争当通航发展“上进生”。
高质量承办2023太原国际通航博览会;建成运营山西航空产业综合馆,获批“山西省科普基地”及“中国民航科普基地”;承办第四届“空中看山西摄影展”,一系列新发展、新项目稳步推进,用产业多元化绘就一幅产业转型的多彩画卷。
勇突破 着眼航空经济找寻“最优解”
经历三年疫情带来的伤痛,让我们深知航空经济不是集团转型发展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2023年,集团非航板块经营利润达到2028万元,同比增幅275%,航空经济收入占比不断扩大,经营利润增速明显。
航产集团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组建商业管理公司和交通服务公司,完成建设公司、新能源公司组建审批,非航业务结构迎来焕新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如何把庞大的客流量转变为营业收入?各非航企业不断找寻答案,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整体提升。
餐饮公司推进“空港头等仓品”餐饮品牌建设,旗舰店、壹号店、电话亭店开门营业创造利润,“云洗”便民洗衣店持续发力,多管齐下推动经营质效换挡提速。
科技公司持续深化改革,各部门负责人亲自“挂帅”,全体员工勇于“揭榜”,“540万的利润指标”“100万新增利润指标”,各类经营目标纷纷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增强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精气神。
贵宾公司深入推进全员营销,资源性和服务性业务多点开花,经营利润实现4倍增长;机务公司持续拓展维修业务,提升维修能力;传媒公司大力拓展直客营销,推进广告业务从“平面”走向“立体”;交通服务公司积极开拓汽车租赁、场地租赁等非停车业务;物流公司积极向外拓展航空物流服务,与国内多家头部物流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各非航企业多点发力,严控经营成本、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独有增长路径越走越宽,在航空经济发展中争当“特长生”。
持续抢占临空经济发展“制高点”,临空经济核心区规划通过评审。未来,将以航空枢纽为依托,塑造出一片投资兴业的沃土,构建出以航空主业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春出发,一刻都不能耽误,向“新”而行,未来定值得期待。沐浴着希望的晨光,站在春天的空港上,航产人的“解答”正在铺展。(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周健晔)(编辑:王亚玲 校对:李海燕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