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航空运输
青春之光 照耀云端 记国航老乘务员的一场特殊聚会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3-11-14 22:03:00

 

编者按: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让人倍感舒适。记者一大早便乘车前往民航博物馆,去参加一场特殊的聚会——“蓝天姐妹50年相聚北京”活动。

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民航博物馆不仅承载着一代代民航人的回忆,更见证了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历程。这次参加聚会的不仅有新中国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空中乘务员,还有曾飞赴贝尔格莱德接回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工作人员的英雄机长……可以说,每个人的蓝天故事,都是一段难忘的民航历史。这次重聚,让我们有机会回溯老一代民航人的青春岁月,通过其矢志奋斗的过往,感受行业的变迁,触摸时代的脉搏。

一个信念 一份坚守

康淑琴

10月16日这一天,民航博物馆充满欢声笑语。蓝天姐妹们带着对昔日同事的思念和对民航事业的热爱,再次相聚在一起。在博物馆门前,老乘务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不时传来开怀的笑声,有人举起手机频频自拍,也有人指着远处静静停放的退役飞机感慨不已……

正当大家忙着叙旧时,不知谁喊了一句,“快看!康队长来了!”随即,分散的人群被吸引了过来,将这位身材不高、留着齐耳短发的老领导团团围住。她就是新中国第一批空中乘务员代表(“十八姐妹”之一)康淑琴。“康队长是我们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任队长,行事沉稳低调、待人和蔼可亲,她的教诲和指导伴随了我33年的飞行生涯。”在场的一位老乘务员如是说。

随后,众姐妹手挽着手,无比兴奋地簇拥着康队长走进馆内。康队长一边浏览着馆内珍藏的民航史料,一边回忆道:“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民航飞机上只有飞行员,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空中乘务员,其职能都是由空中报务员兼任的。为了与世界接轨,中国民航决定招收和培养专业的空中乘务员。1955年,经过层层面试、体检和政治审查后,我和另外17名女学员被民航局招收,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空中乘务员。那年,我才17岁。”

从1956年开始执行航班任务到1984年停飞,28年间,康淑琴曾先后担任乘务队队长、政委以及飞行总队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当年,海关对机组有规定,驻外天数达到90天可以购买免税物品一大件、两小件,我们很多同事都早早置办了电视机、录音机等电器产品。”“但康队长在1984年停飞时,值班时间多于飞行时间,因驻外天数不足90天未能购买免税物品。大家知道这件事后,纷纷想办法合力协助她购买了一台电视。”午餐时大家围坐一桌,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着康队长这些年的辛勤付出和同事们的感念之情。这些年来,康淑琴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秉正、履职、奉献、进取”的工作理念,一边提升业务水平,一边承担着师带徒、传帮带的引路人角色。

“有人曾问我执飞过最难忘的航班是什么,其实我没什么最难忘的,我想的都是踏踏实实飞好自己的每一个航班,仅此而已。”如今的康淑琴虽已86岁高龄,但端坐在那里,依旧“空姐范儿”十足,说话温声细语、思路清晰,令人肃然起敬。

 

 

危难时刻

方显男儿本色

刘晋平

“今天来参加这个活动,怕堵车,我是从家里骑着电动车来的,别看我年纪大了,但身体还十分硬朗。别说骑车,再接受一遍飞行训练,没准儿还能继续开飞机……”原国航飞行总队副总队长刘晋平自信地拍着胸脯说。即便来到现场,你也一定会惊讶于说出这番话的居然是一位年近80岁的老机长。记者眼中的刘晋平,身姿挺拔、穿着得体,走路健步如飞,好似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即便是在现场短短几分钟的采访,记者也被这位机长成功“圈粉”。时间的齿轮转回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的暴行发生后,中央决定派专机接回遇难者和驻南使馆伤员。“5月8日,我突然接到有紧急任务的电话,是去贝尔格莱德接伤员。没有犹豫,我立即开车向总队赶去,在路上调度已经把机组名单发给我,只有带队机长还没有确定。当时大队除了我还有两位副大队长可以胜任,我当时想的是,这次任务是有风险的,身为大队长,我必须冲在前面!”哪怕过去这么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晋平依然历历在目。于是在5月9日2时,刘晋平驾驶空客A340飞机,从首都机场腾空而起,飞往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当他们安全降落在弥漫着硝烟的贝尔格莱德国际机场时,这里第一次迎来载有五星红旗的专机,中国民航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不惧任何艰险的勇气和担当。

“轻些!再轻一些!”在飞回祖国的途中,刘晋平机组选择用最适宜的高度、最柔和的方式化解了高空中不经意的摇摆和颠簸。最终,满载中国政府代表团32名成员及伤员和使馆工作人员的专机安全平稳地降落在首都机场。“后来,大家总是唤我英雄机长,但在我心里,这份荣誉是属于我们整个机组的,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刘晋平谦虚地说。今天,那张记载着南斯拉夫特殊班机的历史照片悬挂在民航博物馆的墙上,当刘晋平再次抬头看向它时,他的脑海中闪现出种种过往,令其感慨万千。

“当一名飞行员是我的初心,也是我年少时的梦想。”工作期间,刘晋平曾先后执飞伊尔14、安24、波音707和空客A340等多种机型,多次执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的重要专机任务和抢险救灾、试飞、开航等特殊飞行任务,其安全飞行时长达到16676小时,从未发生任何差错和事故征候。1999年,刘晋平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江南碧玉入京华

见证民航渐长成

刘玉梅

1973年,在上海读书的刘玉梅应征入伍,进入民航北京管理局第一飞行总队,见证了中国民航机型从以苏式为主向以美式为主的转变。

作为乘务员,她执飞了中美航线开航后的首个航班,还曾固定执飞中日航线,并多次执行专机任务。

走上乘务管理岗位后,她参与制定了一系列乘务工作的流程、制度和规章标准,是国航第一位服务副总监,也是民航局消费者事务中心的首位主任。

将青春年华都献给了中国民航事业,这位拥有多重身份的空中乘务员就是刘玉梅。

20世纪70年代,中国民航用于载客飞行的主力机型是伊尔14。当时没有模拟舱,飞行员、乘务员的日常训练都是在真实飞机上进行的。“那个年代不是所有人都能坐飞机,甚至还需要单位开介绍信。我们一听说要在飞机上训练可兴奋了,但上机后经过几轮起降身体就吃不消了,记得当时我下机时脸都白了,还吐了”。刘玉梅回忆道,但那个年代的人很要强,所有人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后来,刘玉梅在乘务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当记者问起有哪些让她难忘的事时,她是这样回答的:“我执飞过两次申奥专机,都是担任主任乘务长。2001年,当听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奥成功时,我们全体机组人员都激动得拥抱、欢呼……”在描述这段经历时,刘玉梅的脸上满是笑容。

还有一件事,也令她记忆犹新。那是中美航线开航后的一年,有一次在波音747的客舱内,有十几对美国夫妇带着中国的小女孩乘机。在为他们提供客舱服务时,刘玉梅不经意间听见这些孩子都姓党,这让她感到很疑惑,于是就询问其中一个小女孩,这才得知她们整个幼儿园的孩子都是1976年因唐山大地震失去父母和家人的孤儿。如今在慈善机构的沟通和帮助下,她们被这些美国夫妇收养,带去国外生活。刘玉梅听罢百感交集,临下机时挨个拥抱了她们,真心祝福这些孩子未来能健康成长。

除了在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担任副院长、在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担任顾问并参与民用机场服务质量评价工作,如今刘玉梅还经常接受邀请,将自己的服务体会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民航人。“回顾历史,中国民航人走过的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同时又是辉煌的。我衷心希望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服务品质能不断提高,朝着民航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刘玉梅对记者表示。

 

 

执笔写流年

道出民航事

杜新钧

在与杜新钧见面前,记者便与她的文字相识了,她创立的微信公众号“空姐的前世今生”记述了一代代机长和空中乘务员的往事,让那些闪光的青春、精彩的瞬间被更多人知晓。细读这些精彩的文章后,记者不由得想尽快与她见面。

转眼到了聚会的日子,当记者刚踏进民航博物馆的大门时,便一眼看到在活动现场不停忙碌着的她:一边反复确认活动环节设置,一边招待着从各地赴约而来的老同事。作为1973年加入国航飞行总队的国航原主任乘务长,杜新钧同时也是本次“蓝天姐妹50年相聚北京”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这些年来,我国客舱乘务员人数由少到多、服务标准从无到有,对客舱安全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而杜新均见证了客舱乘务工作的整个发展历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杜新钧感慨万千:“我刚入职时,中国民航的飞机很少,航线也很少,最小的飞机就是伊尔14,只能容纳26个人,飞行高度也仅有3000公尺(约3公里)。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我们陆续引进空客、波音系列,甚至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大飞机C919。现在航线越飞越远,飞机越来越大,我们有幸见证了中国民航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现在当我再次坐上飞机,身份从乘务员变成旅客,还很不习惯。看到行李架没关好、卫生间的台面上有水,就想上前帮一把。”杜新钧笑着说。在空中乘务员的岗位上干了33年,她早已把这些职业习惯刻进骨子里。

 

 

从“兵哥”到“空哥”

不变的是初心

李春甫

一提到空中乘务员,许多人脑海中会立即浮现笑容可掬的“空姐”形象。殊不知,无论中外,平均每四位空中乘务员中,就可能有一位是男性。对他们的称呼也各有不同,有叫“空中先生”的,也有称“空哥”的。

在活动现场,一位极具亲和力的男士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来参加本次活动的男士大多都是机长、飞行员,本以为他也是其中之一,经询问后得知,原来他是“空哥”李春甫。

“无论是普通的乘务员,还是后来的主任乘务长,我可以用几个‘四’来概括这段职业经历——四次换位、四次换装、四点收获。”李春甫如是说。在他撰写的《中国空哥》一书中也曾这样描述“空哥”的工作,“这是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一段令我成熟的经历,更是一段给我愉悦和成就感的经历。”

在交谈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我是空降兵部队的转业干部,后来主动要求到国航客舱服务部做乘务工作,为此一直不停地在学习,就是想服务好中外旅客。”李春甫说道。

因为有当兵的经历,李春甫对待任何工作细节都一丝不苟。在30年的飞行生涯中,他一直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曾率领乘务组执飞前往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数十条国际航线,服务旅客近60万人次,飞行里程27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675圈。此外,在他担任中队长和分部经理期间,还曾率领团队在“迎亚运、三热爱”劳动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记者手记

共赴一场昂扬向上的青春盛会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艺超 报道:作为一名民航记者,我不只一次走进民航博物馆,却从未感受过这样热闹、鲜活又令人兴奋感慨的气氛。

10月16日,星期一。这一天原本是民航博物馆例行闭馆维护的日子,但几位工作人员早早便来到了馆内。他们布好展板、备好热气腾腾的茶水,等待着十几位特殊的客人——来自五湖四海的乘务员“蓝天姐妹”以及曾和她们一起在客舱里忙碌的老同事、老领导。

这些与中国民航渊源深厚的前辈,选择在博物馆里举办入职50周年聚会,可谓是一场美丽的时间际遇。即便身为一名记者,我也很少见证这样的时刻——那些在你眼前亲密谈笑的人,他们的名字,你曾在博物馆的介绍中读到过;那些与你娓娓道来讲述历史的当事人,他们的事迹,你曾在博物馆的记录中赞叹过;那些与你笑着打招呼请你帮忙拍照的人,他们的身影,你曾在博物馆的展板上留意过……当这些年过六旬的机长、乘务员神采飞扬地走进民航博物馆,走进他们自己的故事中时,这一刻,历史与当下交叠在一起,那些被文字记录的峥嵘岁月也如同被记忆“唤醒”一般,流动了起来。

没有人比历史的参与者,更能懂得今天的珍贵。在午餐席间,我和同事们特意与1973年入职国航的中国民航第一代乘务员康淑琴等前辈坐在了一起,听她们畅聊往事,讲述中国民航的变革历程;讲述唐山大地震灾后救援的过程;讲述康队长如何全凭细心、耐心与责任心,手动为全队乘务员妥善排班;讲述飞机从“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后的巨大变化;讲述最初的国际航线上怎样配备机组,哪些航线需要英语好的人、哪些航线需要日语好的人,说得兴起,她们还会流利地背上一段俄语客舱广播“贯口”……她们一点一滴的讲述,为民航历史增添了具体而丰富的细节,也让我们读懂了大时代中的中国民航故事。

在这次采访中,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些民航前辈昂扬向上的人生状态。作为与中国民航共同成长的一代民航人,无论是时至今日依然耳聪目明、思路清晰的老队长康淑琴,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运动习惯的老机长刘晋平,还是亲和力十足的刘玉梅、笔耕不辍的杜新钧,以及一位位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客舱工作、后来又带着无限留恋走下飞机的乘务员前辈,他们始终保持着对蓝天的向往、对飞行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用无比执着的职业精神照亮了新一代民航人前行的路。

 
责任编辑:jinjieni 000
推荐新闻: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五一节前安全专项行动
绵阳机场顺利完成活体器官运输保障任务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作风建设专项工作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下好消防“关键棋”...
中南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派员参加广东省...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高效完成空管光...
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与中南空管局...
中南空管局全力做好地空通信设备民航准...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与飞行服务中心...
“海口航空邮件快件监管中心项目—海口...
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塔台管制室多措并举...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多措并举筑牢雷...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多维度备战空管系统...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通信枢纽室“星...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多维度开展春季安全教育
江西航空青年:见义勇为显担当 寒夜善举...
传承雷锋精神,闪耀国门安检——首都机...
哈尔滨机场将恢复叶卡捷琳堡航线
天津滨海机场:强化鸟击防范治理举措 提...
江西航空举行2025年航线维修责任放行人...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