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通讯员黄涵 报道:10月26日,2023年民机机载系统及设备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厦门开幕。本次论坛为期两天,来自民用飞机机载行业主管部门、需求方、供给方和监管方的500余位专业人士与会。与会者围绕“促协作·建生态·谋发展”的论坛主题,就民机机载系统和设备的研制现状、面临挑战、发展趋势、合作需求、战略协同和管理协同机制等,共同探讨新思路、探索新路径、探寻新模式。

本届论坛旨在搭建民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沟通交流平台,对推动航空运输业与民机制造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民机机载系统和设备研制水平和质量。
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迈向产业化运营,ARJ21飞机交互量逐年攀升,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首飞成功,我国民机研制工作逐步向前推进。作为飞机的“大脑神经”与“肌肉血液”,机载系统与设备是确保飞机安全,增强飞机性能和效能,提高飞机舒适性、可靠性、维修性的重要支柱和手段。机载系统与设备的发展创新,在有效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坛交流现场(钱擘/摄)
论坛指出,中国民航、民机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机载系统及设备带来全新发展机遇,当前,我国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81亿元,我国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17.0%;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我国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来自航空工业和民航的专家,在论坛上致辞表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背景下,从政策完善、标准创新、适航符合性技术研究、工业基础提升等多方面推动机载系统设备高质量发展显得尤其重要,越是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越要着力建立自主可控的民机供应链体系;而我国的民机机载系统,仍然面临着需要探索的新技术多且研制难度大、适航经验不足、工业基础仍然有待增强、试验能力有待提升等一系列挑战,亟待迎头赶上。
全体论坛上,民机机载系统需求、供应及适航取证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商用飞机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挑战”“民机机载系统集成商建设的思考”“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研制实践与挑战”“提升民机机载系统适航取证能力”“北斗、卫星通信、5G等新技术在机载系统设备中的应用介绍”等主题作论坛报告,分别从民机主机厂面临的挑战、民机机载系统集成建设、国产民机自主研发、民机机载系统设备新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为推动我国民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本届论坛还设置五个专题分论坛,分别聚焦适航符合性技术、基础标准及研制体系方法、运维及信息化体系建设、机载系统设备安全性、可靠性与可维修性以及机载产品产业化,解读当下国内民机机载系统及设备的发展现状和提升路径。
本届论坛由中国航空学会飞行器适航分会、上海市航空学会、福建省航空学会联合厦门翔业集团共同主办,中国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指导,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管理委员会支持,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航民机机载系统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和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公司、厦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厦门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及上海广尧商务咨询公司承办。(编辑:李佳洹 校对:张薇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