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航空飞行部,工作人员曾经通过“手动”配平的方式,调整外站的教员与副驾驶的比例,比如把杭州、北京、哈尔滨等地的副驾驶安排到西安飞行,以提高他们的飞行经历和把杆数,避免停飞。这样的安排,不仅帮助了飞行员升级、成长,更是川航飞行部外站飞行员精细化管理的措施之一。
根据其“十四五”规划,未来3年~5年,川航飞行部外站人数将达到1450余人,相较于目前的规模翻了近一番。其中,北京、黑龙江、浙江、海南、新疆、陕西、西昌等7个分公司就有866人。这么多人,怎么管呢?管控范围广、安全资质分布有差异、飞行训练资源有限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摆在了川航飞行部面前。为此,川航飞行部历时1年,通过数据分析以及相关负责人到飞行驻地调研走访等方式,最终形成了“1235”外站管理体系。
把握大方向坚守“川航飞行标准”
今年1月4日,川航飞行部组织全体外站干部召开视频会议。会议聚焦外站飞行队伍的疫情防控和安全运行,提出“两手抓、两手硬”,并自查飞行部外站2020年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推出了“1235”外站管理体系,即1个核心、2个坚持、3个提升和5个属地化推进。
记者从川航了解到,目前,川航外站飞行员的管理仍然延续“直管代管”的模式,即飞行部负责纵向业务管理,分公司负责横向非业务事务。所谓“1个核心”,首先要求各地飞行员有“一盘棋、一条心”的认识,并要求他们与飞行部和各分公司、运行基地既合作又分工,互为支撑,落实“大川航”的理念。四川航空飞行部副总经理杨希望说:“川航飞行铁军文化的背后,也是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每个外站都要坚持同一个标准,也就是川航的飞行标准。”在川航飞行部,每一个即将去外站的飞行员在下队之前,飞行六大队党总支书记蒋旭普都会给他们先上一堂课,统一思想。
“2个坚持”则是坚持党建引领和严管厚爱。杨希望告诉记者:“飞行员每一个落地都关乎着许多人的安全。了解飞行员的思想动态是大事,要提升人员思想政治意识。”因此,由川航飞行部部门领导班子牵头,飞行六大队,重庆、云南飞行分部干部参与,建立了常态化外站检查、走访机制,关注飞行员“8小时内外”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3个提升”包括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技术训练质量提升和运行调配效率提升3个方面。为此,川航飞行部制订了“五大类风险管控方案”,严格把控副驾驶升级关口,同时要求最大化利用飞行实力,减少摆渡穿梭造成的资源虚耗。
“5个属地化推进”则是从安全责任、人员、管理、政策、文化的属地化推进工作中夯实外站飞行员管控。
管理精细化向安全要效益
杨希望说:“在外站工作,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飞行员飞完都能回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川航飞行部的外站管理实行“属地化人管理属地化队伍”,首推外站干部,让他们能安心地管理、更加胜任。当然,外站干部肩上的责任也很重。自去年8月7日起,川航飞行部长期驻外的飞行员从到达外站后的第一个航班开始,其安全管理责任就被100%划归外站单位。此前,这个比例是外站30%、总部70%。这样的改变,为的就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明确管理职责,让外站的干部“管起来”。
“在训练上,不能出现这里的飞行员比那里的飞得好这种情况,必须是一样好。”杨希望说。随着属地化工作的推进,一些潜在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在一些新成立的外站,其属地化飞行队伍里教员较少,满足不了副驾驶的升级成长需求,所以才会有把杭州的副驾驶调往西安飞的安排,目的就是要让所有飞行员都能获得同样的训练质量,满足升级需求。
除此之外,在满足安全与运行的前提下,“1235”体系还加入了对管理效能的要求,即“提升运行效率”。一组数据显示,川航飞行部外派的长驻人员有300~400人,其产生的驻站费、食宿费每年高达上亿元。为了降低成本,加快属地化推进以及提高协调管理效率,实行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新出台的外站管理体系,对加强飞行部内部协调,跟踪了解大队各个飞行员的状况作出了具体规定。
走出去和飞行员月月见
随着川航飞行部“1235”外站管理体系的推出,川航外站管理工作开始悄悄发生改变。关于人员交接的问题,以前在飞行员被分派去外站之前,蒋旭普都会逐人谈心谈话;而现在交接变得更细致,每位飞行学员都有了自己的综合档案袋,里面包括了每次的培训记录、到中队参与50小时运行的小结评语以及到属地之前的谈心谈话记录等,并且,从今年开始,每个季度属地化中队需要和飞行员完成一次有记录的谈心谈话,并将谈话记录放进档案里。而这个档案袋,将伴随飞行员整个飞行生涯。
当然,交接完档案袋之后,川航飞行六大队的管理工作才刚刚开始。对外站飞行员来说,不是去了外站就没有机会见大队干部了,在川航,这些驻外人员一个月至少能见一两次领导干部。记者采访了解到,川航飞行六大队的4名大队干部,每个月都会轮流走访各个外站,参加各中队的安全教育会,了解飞行员的情况和动态。记者在川航飞行部了解到,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只要不影响通行码,就算是需要提供核酸检测证明,大队的几位干部也一定会定期去外站。
川航飞行部负责训练管理的副大队长刘瑞山的手机里有20多个微信工作群。这些群联络着各地的飞行员,他们的复训资料、经历起落数、请销假等大量信息在刘瑞山的手里交汇。刘瑞山告诉记者,在部门的“运行协调群”里,大家每天都有互动,信息量很大,外站副驾驶飞不够经历和起落的情况较多,需要大队的工作人员一个一个去协调排班。这些事,就是他们工作的常态,现在有了“1235”外站管理体系,这些日常工作变得更系统、更细致。
未来,川航飞行部还将对“1235”外站管理体系进行目标分解,形成有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的推进方案。(《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郝蒙 通讯员李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