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意“孵化”为新成果
——记川航女职工创新工作室
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关键词除了“创新”外,还有“女职工”。自2019年以来,四川航空先后在客舱部、计划财务部挂牌成立了两个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女职工占比超过60%的商委收益中心的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它们好比“孵化器”,持续激发着女职工的创新创业热情。
新员工素质提升大舞台
“孵化器”的概念是川航客舱部提出来的。客舱部工会主席游华介绍,客舱部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围绕业务、管理、文化项目孵化出了6项创新工作成果,包括云端餐食、清洁队缝补技术、师带徒、青年志愿者和礼仪服务、“无忧飞”24小时线上解忧平台等。
师带徒项目在新人培养计划基础上,把师徒见面会常态化,且每名新入职的乘务员都有4名不同角色的师傅:带飞的师傅、陪伴的师傅、刚刚经历完放飞的“小师傅”及到岗前的班组长。客服部“无忧飞”项目的微信群组从2019年暑运开始持续至今,服务内容涵盖事务求助、疑问解答、飞行保障等,9个职能科室都有中层干部在群里,确保乘务员的需求个个有回复。
目前,客舱部女职工创新工作室下设业务技术和项目建设委员会,部门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同时,客舱部分工会牵头负责工作室日常运作,抓实统筹协调,从工作室到分部再到中队、科室,层层动员,积极激发基层班组的创新热情。在客舱部,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名项目负责人,定期召开交流沟通研讨会,负责相关项目的协作攻关、优势互补、成果经验共享工作。同时,客舱部还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优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开辟让创意变现的途径
川航计划财务部紧随公司发展,从当好家、算好账的“财务会计1.0”到把好关、做好参谋的“财务管理2.0”,再到引好路、服好务的“管理财务3.0”,恰逢打造女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好时机。
“希望把这一群业务骨干聚集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在计划财务部工会主席李尽晖看来,劳模、川航工匠、巾帼标兵、十佳青年等都有示范引领的骨干带头作用。因此,创新工作室选拔了部门16名中层干部及业务骨干,平均年龄33岁,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38%,中级会计师职称占比达31%。大家定期聚在一起,有了更大的交流空间,跨越科室互相沟通与支持,实现共同提高。“工作室的成立加快了部门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让大家敢想、敢干。”李尽晖说。
计财部以公司及部门生产经营管理中涉及的宏观经济、战略转型、高质量发展等为方向,结合降本增效、赋能营销、职能转型等重难点工作为切入点,确定并获批了6大创新课题:三位一体财务转型架构搭建、业财联动体系建设等。
商委收益中心也高度重视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女职工们的一些好思路、好想法以往因没有好的平台而被忽略了,我们建立女职工创新工作室就是激发女性创新的热忱。今后,我们会通过该平台开展更多以女性为主的活动,鼓励她们把积累的经验、创新的想法说出来。”收益中心党总支书记唐英说。
项目落地带来效益提升
女职工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强是一个优势。“但其实,我们不止有细致的一面,柔韧、融合的优点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川航客舱部突破传统模式,在载体上创新,全新打造了一个具有时代感、时尚感和科技感的创新工作室。她们开发了客舱服务部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手机终端小程序,用一棵苹果树代表工作室,红苹果是已经孵化出的创新工作成果、绿苹果是正在孵化中的项目,点击每一个苹果,就能跳转到该项目的具体内容,实时了解到工作室的最新动态。她们还打造了“线上孵化园”“云端创新平台”。
计划财务部构筑了全新的业务与财务关系,首批29名业财专员深度联动各业务部门,跟班交流349人次;在11个试点部门及分公司实现“一对一”定点专人派驻对接,初步形成以业财平台为纽带的信息双向互通机制。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课题中,她们建立了生产经营联合办公机制,按月召开联动会议,以市场为导向,动态调控生产计划,及时应对市场与效益变化。航线运营决策支撑方面构建了成本效益模型,实现了全天候的效益监控和高效反馈。
新冠肺炎疫情给各个课题的研究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会。比如,机上餐食经历了从减配到停配,再到逐渐恢复的过程。其间,客舱餐食的标准共调整了40次,而每一次调整,都是一场客舱部机供品供应室与近70家航食公司拉锯战式的谈判。通过她们的集体智慧,冷餐盒里的小食品费用节约了近一半。
在拓展投融资资金渠道方面,则有多个“首次”:首次采用银团模式进行基建项目融资、首次研究推进权益融资工具等。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努力,2020年全年财务费用节约了1.32亿元。(《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何丹 通讯员邓娟、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