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务系统中,十有八九都是男性。但在我看来,男同事与女同事没有什么不同,工作都能干”。1999年,毕业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贾春艳来到北京,进入Ameco飞机大修产品事业部,开始与飞机打交道,一干就是20多年……
“这20年的光阴,有工作中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有对飞机无法释怀的情感。一架架飞机如同我的孩子一般,我要为他们争取理想的周期和机位。”
初到Ameco,被分配到客舱大修车间参加实习的贾春艳发现,工作内容与专业所学完全不同。在学校里,她可以从无到有制造出高技术含量的模具,获得不小的成就感;而今,当她拎着工具箱来到机舱,却干不了维修工作,最终师傅只让她帮忙擦了两下玻璃、拧了几颗螺丝。而在面对德方经理和客户时,她听不懂对方口中一连串的专业英语单词,这让她非常迷茫。

贾春艳及其主导开发的人力测算系统
一天,贾春艳比往常起得早很多,当她走过宿舍楼长长的走廊,睡眼惺忪中听到一间宿舍传出隐约的读书声,探身进去,才发现在5时半的晨光中,一个短发女孩面壁而立,正认真地读着英语。随后的日子里,贾春艳发现,这个叫“小潘”的女孩面对国际客户,总是面带笑容,从容自信地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
“我就想成为这样自信、专业的职业女性。干不了维修,我就研究工程文件,做好支援工作”。从那以后,贾春艳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似的,把学习时间排得满满的,虽然单词背了忘、忘了背,但心中充满了干劲儿。慢慢地,贾春艳与客户的交流从磕磕巴巴、连比画带猜过渡到了顺畅交流,从最初对机务维修一无所知进展为能够熟练查阅工程文件和专业手册。
这么多年过去了,贾春艳已经从学校毕业生,成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从刚刚入职的“菜鸟”,成为业务骨干、劳动模范。但她始终忘不了年轻时的那份激情,并一直保持着学习状态,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小目标。
飞机维修工种繁多,多条生产线之间经常交叉并行。仅一架飞机的停厂维修工作,就需要执行60多张工时计划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表格全靠手工绘制完成,费时费力。2014年,贾春艳带领停场计划班组与德国留学生,经过半年的研发、修改、测试、再修改,终于建立了飞机大修产品事业部人力测算系统和各类型飞机停场的工时分配数据库。当计划有变动时,只须轻敲键盘,输入要调整的工时等数据,几秒钟后,新的全套工时计划表就已生成。从原来的全人工调整创新为计算机自动联动计算,准备时间缩短了50%以上,实现了人力、产能和工时数据的快速调整。
2017年,为统筹公司资源,Ameco实施北京、成都大修“二合一”项目,推动两地实现维修资源和停场工作协同。贾春艳主导开发了Excel宏程序,实现了停场数据快速处理和调整,建立了停场计划统一模板及共享平台,为停场计划管理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贾春艳工作照
早些年,贾春艳经常出入资料室,抱回宿舍一厚沓纸质文件研习。在电脑和互联网普及后,她便开始琢磨利用软件开发新系统。“忙起来真是连一口水都别想喝,有数不清的文件要处理。但没有干完手头上的工作,我是不会回家的。在办公室这个环境里,我可以保持专注”。既埋头苦干,也创新巧干,贾春艳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受机队规模不断扩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航和货航对提高飞机可用率和淡旺季停场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贾春艳对飞机停场、机库和人力资源计划进行了优化,如合理安排同一种机型头接尾停场,尽量避免停场提前和延误对航班运行造成影响,实现停场刚性化,为国航运力保持稳定提供了保障。
“飞机停厂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可谓极其不稳定。有时按计划飞机马上要进厂了,客户却突然改主意,接连一系列飞机计划都要调整;有的工装器材准备时间长达半年,客户非常着急,只能紧急从别的飞机上调配;不少航材被国外厂商把控,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我只能多想办法,制订好预案,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田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