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重要的安全管理理念,CRM(机组资源管理)在提升团队合作能力、保障飞行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民航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CRM的概念,作为民航安全管理文化的新理念,CRM在保证中国民航飞行安全、提高民航运行效率上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作为“舶来品”,CRM在实践培训中慢慢暴露出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民航安全发展理念变化,中国民航提出基于能力的训练发展新方向,在CRM训练上要有新的尝试和突破的呼声也随之高涨。
CRM的历史演变
对1960年~1970年喷气式客机事故进行的调查发现,70%左右的事故涉及人为因素。其中多数失误的起因并非技术上的缺陷,而是机组在交流、协作和决策等方面出了问题。为了加强驾驶员之间的配合与机组间的协作,减少飞行中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失误,美国联邦航空局提出了驾驶舱资源管理CRM(CockpitRe?sourceManagement)概念。
9年后,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关于飞行安全与人为因素中推广了CRM培训计划,提出了领导力与决策的概念,更注重团体的作用。ICAO建议,人为因素教学内容应包括航空生理、航空心理、飞行适应性和SHEL(软件/硬件/环境/人)模型。
此后,民航界对CRM培训计划逐步细化。美国联邦航空局扩展了人力资源概念,即从驾驶舱内的机组人员、客舱中的乘务人员扩展到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地面维修人员及其他与飞行相关的人员,形成对飞行安全有着深远影响的企业安全文化。
20世纪90年代,国际民航开始探索面向航线的飞行训练LOFT(LineOrientationFlightTraining),以行为表现的数据为训练基础,将CRM融合到技术训练和实际航班飞行中,并将CRM的焦点集中于人的差错管理,并对人的局限性进行相应训练。
直到2013年,国际民航组织采纳了EBT(询证训练)概念,发布了EBT实施指南和数据报告,把基于能力的训练用于飞行员的复训和检查当中,把CRM归结为民航从业者最重要的非技术能力。
近年来,中国民航局一直致力于不断创新和发展安全管理思路和行动路径,2019年7月,民航局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运输航空公司飞行训练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要求,指明了民航训练改革的方向。今年4月,民航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提出,要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内核,切实增强敬畏意识,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全力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为民航安全发展、训练改革注入了新的思想灵魂。
CRM培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民航运输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飞行人力资源结构性不平衡状况突出,民航的安全管理进入基于绩效的系统安全管理阶段。虽然民航整体安全态势良好,安全风险平稳可控,但是“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仍时有发生,CRM训练不论在资质能力还是作风建设上仍存在短板弱项。
航空公司现有的CRM训练体系没有清晰目标定位,缺乏对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的训练管理。航空公司基于行为的反应式飞行训练机制与运行环境深刻变化之间的不协调日益凸显,飞行员核心胜任能力的转化不足,不完全具备防范“灰犀牛”和“黑天鹅”的能力;实践考试还是基于飞机典型科目清单的“勾选框”式判定,缺乏核心胜任能力评估标准。
在训练秩序管控能力方面,大多数航企的基于能力训练以及CRM训练资源投入不足,缺乏专门组织架构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缺少有丰富实战经验和课程研发能力的专业人员。大部分航空公司尚未建立授课质量标准和学员评估标准体系,缺乏标准化的教材和教案,或者现有的教材和教案升级迭代能力不足,CRM教员资质标准和考核评价尚不完备;或者在现有模拟机训练中,CRM内容的训练不够充分,导致训练质量无法保证。
此外,航空公司的飞行大数据信息系统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类航班风险数据、运行数据、QAR数据、训练数据处于不同平台当中,各系统之间仍然处于信息孤岛状态。航线运行安全审计(LOSA)报告和培训数据分析等数据源还分散在不同的专业领域。
而在飞行员安全思想和文化建设方面,部分航空公司只是专注于知识理论的灌输和技术能力提升,未能将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内核的民航安全思想融入基于能力的训练体系和CRM培训中,无法有效提高敬畏意识,改进作风建设,提升专业素养。面对这些问题,未来的CRM培训该何去何从?
CRM培训进入“精细化”轨道
要构建高质量的CRM训练发展路径,要从目标定位与组织保障、CRM训练体系的研发、CRM训练体系的实施、扎实开展好教员培训等四个方面入手。
明确目标定位,确立组织框架、实施路径和资源保障。思想文化教育是民航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证安全的政治基础。各航空公司以基于能力的训练和基于实证的训练理论为基础,分阶段逐步建立以核心胜任能力量化管理为特征的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覆盖从新雇员、初始改装到升级、转教员至复训、一体化培训等各类训练,基于能力的训练可根据各阶段飞行员的工作任务,明确其能力标准(即能胜任工作,各项能力参数需要达到的标准)。航空公司应优化组织结构调整以及训练要素合理配置,确保训练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实施“大数据+飞行训练”战略,为提升训练质量夯实基础,以“科学分析、合理应用”为原则,加强各类数据与核心胜任能力在CRM里的关联性理论研究。
开展基于能力的CRM训练体系的研发。CRM在民航业内覆盖面非常广,包括航空心理学、人因工程学、认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CRM/TEM的教学方法,并开发飞行员全生命周期的CRM/TEM训练课程,是提高CRM训练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
开展基于能力的CRM训练体系的实施。CRM课程重在教会飞行员切实可行的CRM方法,开展形式多样、以训练对象为中心、以互动体验为主的CRM团队培训。要开展基于场景的模拟机CRM训练,CRM的训练不能止步于理论课堂,理论课上所教授的CRM方法需要在模拟机加以练习巩固。通过基于场景的训练,以及训练后引导启发式的讲评,才能让学员真正掌握CRM运用的方法,进一步强化CRM能力。
扎实开展好教员培训。教员训练是基于能力的CRM训练的关键,也是重点和难点。要选拔一批有责任心、资质能力扎实、乐于从事教学工作的好教员。开展好教员训练,让教员们理解基于能力训练的新理念,能够解读清楚CRM胜任力,并能够在模拟机上对学员的胜任力进行观察和评估,找到学员行为背后的CRM能力缺失的地方,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科目和场景。
民航改革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建成支撑有力、协同高效、开放创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飞行训练体系,需要民航从业人员不断创新理念和勇于实践。各家航空公司要建立适合于自身的企业安全文化和基于训练能力的长效机制,并通过高质量的训练来加强民航全员对于核心胜任能力的认知和理解,通过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和CRM的训练强化民航所有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和纪律作风,让新时代的CRM也能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伍文彬、姚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