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机场在航站楼内新增了4台自助售药机,实行全天候运营,能为旅客提供50余款常用药品。自助售药机24小时处于恒温状态,当药品临近过期时,后台系统会自动通知维护人员及时处理,有效保证药品质量。今后,旅客在深圳机场购买非处方药将更加便利。
机场每天人来人往,要让旅客既走得了,又走得平安顺畅,医疗服务不可或缺。但是,机场一般距离大型医院较远,旅客在航站楼内一旦发生意外,难以快速送往市区。如何在不改变现有区位条件的情况下,为旅客多撑几把健康的保护伞,考验着机场医疗救护部门的智慧。
医学界有一条“黄金四分钟”法则,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及时正确的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民航局曾组织修订了《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护设施设备配备》,根据机场吞吐量、机型等明确不同等级机场应急救护设施设备的配备标准,要求大型机场配备监护除颤设备,较小规模机场可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近年来,民用机场尤其是大型机场在公共场所配备的AED设备逐渐增多,是对真情服务理念的有力践行,体现了机场对旅客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重视。其实,除了增加AED设备外,机场在增强医疗救护能力方面还有很多手段可以采用,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从硬件上来说,机场需要配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器械、药品、救护物资、通信设备、车辆等,确保在发生人员伤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提供及时的救助服务,也方便旅客在头疼脑热时求助有门,对症下药。例如,机场可以在候机楼内开设药店,为旅客提供航空旅行医学咨询、危急诊抢救外送、担架旅客场内摆渡等服务,为因疾病取消航班的旅客开具相关证明、办好退票手续,做到急旅客之所急。此次深圳机场除了新增自助售药机外,还安排医护人员在旅客密集处停留候诊,携带急救设备、常用药品等,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旅客。这些做法值得学习。
从软件上来说,为旅客普及急救知识、让机场员工掌握急救技能,同样是完善整个机场急救体系的重要一环。以AED设备为例,配备充足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救命神器”被及时使用和正确使用,这离不开对机场员工进行培训。2013年成立的民用机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每年组织开展行业内外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截至今年5月,已累计培训7000多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旅客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在购票前详细了解航空公司的相关规定,以免影响正常出行。
服务旅客平安顺利出行,对机场而言是考验也是责任。想方设法为出行旅客的生命与健康撑起安全保护伞,是打造平安机场的应有之义。(《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评论员徐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