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航空飞行员在驾驶舱内检查起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海南航空飞行部总飞行师李成达回忆起自己的飞行经历,他感慨万千。海航的安全文化已与其血脉相融,近乎严苛的安全规定已内化为他的操作习惯。李成达向记者介绍说:“在每次飞行前,机长都会跟组员们一起重复安全、服务等注意事项,确保航班任务万无一失。”他们对待安全一丝不苟的态度,正是海南航空安全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成立26年来,海南航空累计安全运行超过740万飞行小时。在航空安全这份答卷上,海航还曾取得过2005年首次将安全管理体系(SMS)引入中国、2008年率先实行安全主动报告制度、2015年成为中国民航首家以“零不符合项”通过增强版国际运行标准审计审核的航空公司、2018年未发生公司责任事故征候及以上等级事件、连续14年未发生公司责任原因严重事故征候等亮眼成绩。
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在海南航空,“航空安全是海航事业的高压线和生命线,任何人不得触碰”是员工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积极建设安全文化、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牢固安全运行基础、加大安全投入与技术创新力度、强化安全管理办法等等,都是海南航空为确保航空安全作出的努力。事实证明,这些努力也有效地保证了飞行和运行安全,牢牢守住了安全底线。
全员参与 安全文化深入细微之处
安全文化深入人心,体现在每位员工、每个步骤、每个环节的安全生产与运行保障上。“诚信、爱心、纪律、责任、公正、沟通和学习是海南航空安全文化的七大核心要素,海南航空始终以此积极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经过多年来一如既往地坚持与积累,七大核心内容已经深深扎根至每位员工的心里,践行在员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落实到每一个航班的每一次起落动作中,实现用安全文化指导安全生产。”海航安全监察部总经理何志强介绍。
安全文化的七大核心要素中,诚信排头,要求员工实事求是、主动报告,有错必纠;爱心随后,不仅关注员工劳动保护,更强调生产经营活动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并通过EAP心理咨询师活动,保障员工心理健康;责任护航,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管责任、岗位责任多重责任共同为安全保驾护航;公正公开,要求不接受任何违规及违反政策的行为,政策透明,系统公开,接受监督;学习了解,以各种形式让员工随时了解公司安全政策和当前面临的安全形势。
何志强补充说:“有效及时的沟通,是安全文化的双向疏通管,海南航空通过积极推行无惩罚性资源报告制度和搭建沟通工作平台,任何员工均可方便地通过自愿报告的形式,报告身边的安全隐患。一经报告,便由安全监察部从顶层直接接收和评估,定期对评估收集典型和积极的自愿报告,并给予呈报人以相应奖励。” 截至2019年8月,海南航空共计收到自愿报告3610多条,预计全年达到5400多条,同比增幅40%,实现了管理者与员工、专业与专业、公司与外部双向交流的良性循环渠道。
纪律文化涵盖了安全红线意识和“严”字当头的安全意识,体现了“安全是海航事业生命线”的安全理念。海南航空对违反安全文化的现象始终坚持零容忍,通过设定25条公司级红线,包括飞行违纪10条、运控红线5条、维修红线7条,客舱(乘务员和安全员)3条,各部门又分别设有若干部门级红线标准的严格纪律。
为确保各项安全机制有效落地,海南航空将“严”落实在日常的各个环节,从日常训练到纪律作风,从安全意识到奖惩制度,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作为海南航空飞行部的一员,李成达对安全文化领悟颇深,并将其融入在自己每一项工作的细微之处。他对“严”字当头的安全文化表示肯定,并举例介绍说:“例如,每年都会对机长进行严格的资质排查,对于技术、作风不符合公司要求的,就会取消机长资格;严格执行《海航集团飞行违纪处罚标准》,从驾驶舱管理、航前饮酒等方面划定红线,持续开展严格检查工作,严肃一线人员纪律作风等等,从方方面面,让安全文化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风险前置 科学管理筑牢安全基础
生产运行体系是安全的基础,科学管理、风险前置是对基础的双重加固。为将安全管理由事后被动管理转变为前置性主动风险管理,2005年,海南航空率先引进国际民航组织倡导安全管理系统(SMS)。
海航充分利用SMS体系中的信息评估机制,形成了信息驱动的安全管理模式。强制报告信息、自愿报告信息、持续改进信息、飞行品质监控信息和外部安全信息五大信息功能成功帮助海航缓解了自身安全管理方面的压力。
SMS系统只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抛出的“砖”,若要持续维持安全管理的状态,就需要引出加强风险管理,牢固安全基础的“玉”。海航在日常运行中便采取危险源库管理、核心风险和基于任务风险管理三种形式,持续收集信息,开展主动式危险源识别和管控。
何志强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风险管理深有感触。他介绍,在众多安全风险中,核心风险对飞行安全严重度最高。为了做好核心风险管控,海航借鉴BOWTIE理念,并在充分分析运行安全风险和参考国际民航热点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梳理出12大风险作为公司的核心风险。例如,针对近年来世界民航多发的跑道安全,海南航空成立了由公司运行副总裁为组长的专家团队,识别17条危险源,制定163项包括预防和补救性屏障措施,实际运行中未发生跑道安全事件。2018年,海南航空将跑道入侵、防冲偏出跑道、防飞行失去控制、防可控飞行撞地作为重点核心风险治理项目,成立专家工作组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全年未发生人为原因事故征候事件。

确保航班正常安全飞行是海航人坚持不懈的方向
为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公司的安全水平,发现安全运营的潜在风险,海南航空严格参照《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运行安全审计认证标准搭建生产运行体系,建立国际标准的生产运行组织架构,接受民航局严格督管。李成达向记者补充说:“为加强飞行关键岗位人员素质管理,海南航空还采用国际先进的基于能力的训练和基于案例情景的训练理念,不断优化更新训练课件,夯实基层队伍安全基础,倾力建设技术过硬的王牌飞行员队伍,建立安全班组,打通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护航 技术创新深化安全品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航空安全里,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何志强坚定地说:“飞机每一次安全起降的背后,无论是飞行中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还是地面上用于飞机维护、人员监测的保障系统,全都功不可没。”对于安全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海南航空坚持不封顶政策,力争用新技术大幅提升飞行安全水平。
2011年8月,随着两架海南航空飞机在三亚使用RNP APCH技术进近着陆成功,海南航空首个RNP APCH项目、也是中国民航首个RNP APCH项目成功启动试运行。
2011年9月初,海南航空运行风险管控系统(HORCS)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生产运行。HORCS以签派放行平台为基础,将签派放行时人工评估的所有内容按照机组、飞机、机场、天气等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和分解,通过建立风险评估量化模型,自动计算每个航班起飞和着陆风险以实现量化评估,协助飞行员和飞行签派员综合掌握每个航班的风险点和严重程度,实现了“准备-放行-预警-监控-后续分析-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及航班风险的实时监控和辅助决策等功能,为签派员与飞行员实时决策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降低了人为差错发生的概率。
2013年,海南航空正式推出波音737-800型飞机的健康管理系统,后续陆续推广应用到各机型。这一系统的最直接效果是,以前排故可能需要一通宵,有了系统就只要两小时;以前需要等到故障表现出结果才能发现,现在当飞机部件出现缺陷但还未表现出来时就被发现,而且系统能自动向专业工程师发出预警,地面维修专家可以提早做好各项准备,能有效前置性识别和排除潜在故障。
积极投入资金为飞机加装卫星电话系统,实现驾驶舱与地面签派员之间空地实时互联。各种新技术的投入使用,再辅以AOC专家风险会商机制等制度的运作,为飞行安全加上了坚实的防护,为旅客的安全出行和幸福生活获得感提供有力保障。
海航深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之道。26载并不是终点,是海南航空继续保持安全品质前行的承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海航将继续不懈努力,勇担重任,坚守安全生命线,全方位守护从起飞到落地,从春夏到秋冬的每一程,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