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通讯员汪志民 报道:经过一年多的攻关研发,“东航安全分析平台(MU Safety Analysis Platform,MSAP)”一期项目日前在东航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完成,为东航运用大数据、开展航班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和切入口。
“今天,东航最宝贵的资产,不是飞机,而是我们手中的大数据”,2017年6月23日上午,东航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刘绍勇对东航的管理团队、业务骨干们如是说。他致辞的现场,正是东航技术应用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中心的使命是整合东航的研究与培训资源,进一步挖掘、激活大数据这一“东航最宝贵的资产”,为东航打造情报中心、指导中心、参谋中心。
在民航的航班运行中,每架客机有成百上千的传感器,每分每秒都在收集、存储成千上万条数据记录;在安全、节能、旅客体验舒适、企业降本增效等等环节中,航空公司有哪些潜力可挖、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都能从这些数据里找答案,确实是一座价值不可估量的资产宝库。但要运用这些资产,还需要找到一把宝库的“钥匙”--分析、开发这些大数据的工具。
因此,东航技术应用研发中心从成立伊始,就把“东航安全分析平台(MU Safety Analysis Platform,MSAP)”作为中心的一号课题,持续推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东航信息部的配合下,一期工作顺利完成,平台初具规模。
MSAP平台能够提取东航机队飞机在飞行全阶段、机上各个传感器的QAR(Quick access recorder)译码后数据,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存储和分析,QAR本身的功能,是记录下反应飞机主要动态变化的一千多项工程参数,在这些工程参数的基础上,MSAP则能根据需要分析的飞行事件和研究课题,定义、提取、展现分析参数。原先的QAR数据是静态的,重点关注一个航段的飞行状况,而有了MSAP的激活,就能够把大量航段的前后数据串联起来,通过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使用机队、飞行员、飞机、天气或机场等不同维度,观察航段飞行品质的共性和个性,改变了过去以静态角度研究动态问题的局限,在飞行品质可知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历史可查,事件原因可究,挖掘出了数据的真正价值。
“比如要研究飞机的重着陆问题,我们得找出飞机接地瞬间起落架承受的载荷,而飞机纵向载荷每秒记录八次,一个航段中记录的总数极其可观。要找出哪一个载荷才是着陆瞬间的,就得通过平台软件,根据两侧起落架的接地过程,再综合其它飞机参数,把某一时刻的纵向载荷判断为接地载荷,然后把大量航班分析提取出来的接地载荷数据,和其它参数一起交给需要做重着陆课题分析的平台用户”。东航研发中心新技术研究室主任MSAP项目的相关牵头人对记者如是说。
与此同时,MSAP还可以快速实现参数的图形化,在一个界面里,通过移动时间轴向用户展示一个航段中多个工程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帮助发现这些参数的细节特性,并为用户提供各种简便的图形化分析工具,在海量航班数据的支持下,展示两到三个分析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表现和特征分布。由此,在提供参数的基础上,MSAP平台可以让用户只需在界面中拖拉鼠标、或是利用简易的计算机“伪代码语言”,就能开展参数的分析计算。有了这样的能力,以上述的重着陆课题为例,用户可以在MSAP平台上,依托大数据,利用平台工具分析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找出重着陆同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如何消除相关因素,从而从源头上减少重着陆发生的概率,提高飞行品质,保障飞行安全。
目前,东航飞行、安监、飞管等部门作为MSAP的首批用户,已经委托东航研发中心,利用MSAP出具各级飞行团队的技术月报,从部门到大队、中队,各级负责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掌上东航”客户端,调阅整个团队和每一名团队内飞行员的飞行情况数据,航班的责任机长也可以读到与自己配合的副驾驶等其他飞行员的技术特点,以便在航班执飞中更好地开展管理。
在国际民航业、特别是发达国家,飞行的大数据平台受到了广泛关注,空中客车、GE等民航客机整机或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也面向市场,推出了可供第三方采购选用的这类平台。而以“互联网化”为重要发展路径的东航认为,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大数据平台对于一家作为全球超大型航空公司的民航央企,仍然至关重要,事关最核心的航空安全和数据安全,因而在业内率先坚定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
目前,完成一期工程的MSAP已经记录了多达160万架次的东航航班全飞行阶段大数据,后续开发正持续推进,东航的机务、运控等更多用户部门,也正在探索利用大数据平台给航班的节能减碳、改进提升维修水平等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