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一直想采访马海涛,写一篇人物专访,分享海涛作为一名机务人的故事。但因之前陆陆续续也写过一些机务人的报道,共性的东西这里就不再重复,今天仅讲述一下马海涛机务人生职业生涯各个时间段的一些小故事。
寒冬已至,凛冽的北风呼啸着在北京南苑机场的每一个角落肆虐,每到这时,天总是早早暗下来,将无垠的边际隐入夜幕。在定检维修车间机务员工的眼中,冬天的机坪每每与夜色相伴相随,这片不算大的空地像是被摄人心魂的黑暗所吞噬,再不会拥有灼眼的阳光和太阳的温暖。但是他们无所畏惧,无论是寒冷抑或夜幕都不会影响他们投入工作的热情态度,在他们心底,另有一种“光芒”普照这方天地,为其驱逐困境的影响。那正是南苑分公司定检维修车间主任马海涛弘毅宽厚的身影,牢牢伫立在前方,无论风雨不曾动摇分毫。
马海涛其人,没有高调华丽的外表,做事也从不张扬,但他的声音总是能坚定有力地拨开层层云雾,予人以真实正确的导向,这正是他的性格特点。一路以来,他保持着坚定的信念,步步前行奠定基础,不会茫然失措也不会举棋不定,认定了的事情就去做。他保持着笔直向前的态势并且时时回头、时时自省,发现犯错偏离方向就立刻纠正,绝不心存侥幸,过后也不会耿耿于怀、畏手畏脚。“心向往之,行必能至”可谓是他的个人写照,也是他的人生信条,更是他在人生路上走到今天这个目标的成功秘诀,是他无往不利的战斗资本。
海涛的童年和青春
南苑分公司档案柜中有一份马海涛的个人简历,上面贴了一张他的一寸照片,是张黑白照,照片中的海涛稚气未脱,神采飞扬,写在脸上的善良,藏在眉宇之间的坚毅,仿佛记录了海涛的童年和青春。马海涛出生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家,父亲是工薪一族,母亲温柔贤淑,但却是一位强迫症患者。平日,父亲在外辛辛苦苦工作养家糊口,母亲在家料理家务照看孩子和伺候老人。小时候的海涛,身材瘦弱不爱说话,是个胆怯但又固执的小伙儿。曾经因为不敢大声讲话,而被父亲带到众人面前高声朗诵,最后被逼得大哭。在海涛的眼里,父亲是座山,可倚可靠。母亲虽然身体有病,但她对子女、爷爷奶奶和父亲的悉心照顾,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母亲身体好的时候,经常给海涛讲书上的故事。耳濡目染,这一切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内心,受家庭的影响,海涛从小就热爱生活,喜欢读书。
机务之路的开启
小时候住在奶奶家的马海涛因为临近南苑机场而总能真实地观察到部队的生活,军人整齐划一的行军队列,舒展和硬朗与时不时冲天而起的飞机形神相似,令他无限向往。加之海涛的叔叔是一名军人,叔叔对海涛从来都是以军人的标准作严格要求,其一览无遗的军人品格正是马海涛最钦羡的,那时他就暗下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参军--或者说是成为一个空军战士,用最挺拔的姿态操纵最帅气的飞机翱翔天际、报效祖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海涛在期待中成长着,他喜欢飞机,就去了解飞机的相关知识,想要参军,就积极努力地锻炼身体。人事已尽,但天公不作美,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他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以偿,也无法成为飞行员,就这样,他与理想职业擦肩而过。
骤然失去目标的马海涛并未陷入惊惶茫然的情绪之中,他稳定心神开始思考,要如何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部队是一个有严明纪律的地方,民航业也是,我在这里同样可以成为最规范的自己,除此之外的择业标准就是,我要选择那个距离飞机最近的职业。”
“我选机务。”
据说,一个合格的机务人对飞机的了解程度应该做到即使让人蒙上双眼,仅靠手摸都能说出是飞机的什么部位。马海涛的目标正是如此。选择了机务行业后,原本就喜欢飞机的他如鱼入大海,一头扎进专业知识的海洋汲取营养,而常人看来繁琐复杂的条条框框在他眼中清晰如同树干叶脉,每每学习时这颗名为业务能力的参天大树就长得更加繁茂、坚挺,同时他也越发感觉到,这个行业真的非常适合自己。
马海涛第一次上机坪接飞机,不巧赶上那天天下大雨,虽然穿着雨披,最终还是淋成了落汤鸡,原本整齐的头发散落在宽阔的脑门上,雨水顺着裤腿不断地往雨鞋灌......海涛就是以这样的形象,完成了他的机务生涯的第一次接飞机工作。尽管样子有几分落魄,他却不甚在意,抹干净脸上的水后就再次投入了工作中,在上班时间,工作才是他的一切。
不爱发脾气,不跟人吵架,技术过硬,像是钻进了名为“能力”的牛角尖拐不过弯来。谈及定检车间主任马海涛,身为同事的定检车间一工段工段长肖建培明显是更有话语权的。“我和老马认识是很早的事了,那时候他还没有来南苑,在首都机场工作。平时好讲话的很,怎么聊都没事,但说起业务来一句都不能错,错了他就要纠正很多遍,跟有强迫症一样,心细如发”。
面对同事的打趣,马海涛并不反驳,只笑笑地应一句“年轻啊那会”便不再作声。此情此景下这样一位脾气随和、醉心职业的机务师傅让一个问题更加突出和令人好奇了:到底是什么让后来的他选择换一个工作场地,到当时条件较为艰苦落后、学习机会较少的南苑机场上班。
“人处于世,当然就得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来南苑也是为了生活上方便,母亲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情愈加严重,需要我更多的陪伴,我就过来了呗。”--“您抚育我长大,我陪您到老。”海涛用心地看护母亲二十年如一日,即使为此更换工作环境,也从无怨言,这是他思考后作出的决定,实施也绝不后悔。也许是受到父母心态的影响,他很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但也更像一个局外人,能够时刻清晰地纵观全局,从不钻“牛角尖”。
生活带给马海涛太多的烦恼与波折,母亲的病情,妻子的身体也不好。而他面对困难,所做的只是冷静分析,从最理性的角度着手解决问题,突如其来的各种挫折打击似乎并不会伤害到他,只会成为他前进道路上一块又一块的垫脚石,将未来的人生道路铺设地更加宽阔坚实。
人生路上的脚步
“好脾气”、“好技术”、“好人格”,在同事们形容马海涛的词汇中,出现最多的字似乎就是“好”字了。他并不是个十分显眼的人,只埋头于工作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在机务这个行当,付出与回报是不会打折扣的,学习获得的知识通过实践变成实打实的技术,自身的绝活,体现在一份一份的维修记录上,留在同事们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因此一个认真负责有担当的机务人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来到南苑工作的第三年,马海涛就展露头角,被组织上聘为选航线车间经理,也从此担上了名为“领头人”的责任重担。
做一名合格的“领头人”需要什么呢?只做一个脾气随和的技术型人才显然是不够的,马海涛虽然执着于业务能力的钻研,但并不钻牛角尖,执行原则的魄力是他与生俱来的,原本只用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现在就要用来要求团队的所有人了。两年前他临危受命,在定检维修车间急需中坚力量的时候站出来,一肩担负生产安全的重任,一肩扛起人才培养的大旗,辗转忙碌于昼夜不息的机坪上与定检员工们攻坚克难。从水平安定面作动筒拆装到客舱品质提升,马海涛带领队伍创造了南苑分公司大大小小数个“第一次”的记录。这些事迹每每作为功绩出现,标榜着对参与者能力的肯定,但他本人对这些记录持不同看法:“我不爱争抢,但我懂得责任需要承担,‘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带领团队挑战没有做过的新任务,严格把控维修质量就是我的职责,完成了那么多个‘第一次’我是开心的,但那也都是我的分内事。
“机务维修的工作就是排故检修,我完成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分内事,完成了,就说明我是个合格的机务人。”
而今回首再望,这个人们口中的“老好人”是不喜欢妥协的,他平易近人,但在同事们眼中是极具威望的,因为这个人总会以干脆决绝的姿态坚持自己的工作原则,将流程把控做到极限,用绝对的安全和效率来遵循肩上的职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员工对机务岗位的敬畏。
道路前方的希望
近来,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的脚步加快,南苑分公司人员扩展的速度快和人才流动速度过快,这导致了前期培训投入一直得不到有效回馈,见不到效益的尴尬局面,原本“少而精”的人才优势一时也转为劣势,上班犹如上战场,平衡对新晋员工进行高效率的带教与维修质量评估两方面成了大难题。各级领导及职能部门都一筹莫展。但马海涛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我们要成为成熟的维修单位,就总要迈出这一步、过这个门槛,现在借着迁入新机场的契机得到了大量的人才输入,我们已经节省了很多发展时间。担忧新人对行为规范不熟悉、怕出现差错的担忧情绪是正常的,但不应该成为负担,只要有心实行严谨安全的教学流程,保证教学质量,以身作则给新员工带个好头,教好他们也不是什么难事。我喜欢年轻人带来的蓬勃朝气,这让我想起自己初入机务行业时候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把他们培养成更好、更高水平的机务人是我们的义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现在最让我热血沸腾的事情。”
培训和成长是必经之路,现在的新员工都将成为未来新机场的主力成员,马海涛乐于指点新人,把规章中的安全理念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为南苑分公司的未来发展尽可能地铺平道路。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千千万万机务师傅朴实而充满智慧的身影,他们穿梭于机位之间,顶着炎炎烈日或者猎猎寒风逐项排除故障,对照工卡一圈圈绕机检查,以己之身为航班运行扫除灾厄;他们克服艰苦环境带来的不适,用双手抹开油污,提携后辈,肩并肩为飞机扛起一片安全的天地。马海涛站在机坪上,他就是南苑分公司定检车间员工心中的“定海神针”,是无数东航机务人的缩影,更是分公司快速发展的坚实地基,他尽己所能的努力着,从不停下向目标前进的步伐。
“在这个发展和变革的时代,我的努力会放大到千千万万人身上,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改革的脚步。成功的那一天已经在路上了。”
结束语
在航空公司机务圈里打拼了二十几年的马海涛,如今身上有了很多标签,“车间主任”、“维修能手”、“排故专家”,但南苑分公司的领导和员工,还是习惯叫他海涛,这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称呼。
任凭外面的世界波涛如何汹涌,他仍旧站在那里,手执工具为飞机排故检查,他心系每一架飞机上每一位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也用自己的行动为所有人送去平安。或许马海涛讲不出什么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故事,但他兢兢业业用心维护的、看似平淡的飞行安全就已经是所有东航机务人心向往之的传奇。(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陈帅宇、任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