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李暄 通讯员宋易昔、胡雯彪 报道:2018年12月28日,伴随着CA1628航班的降落,由内蒙古赤峰经呼和浩特中转的李先生准时到达呼和浩特机场。对李先生而言,这也许是一次普通的旅程,但选择经呼中转的他幸运地成为2018年呼和浩特机场第140万名中转旅客。2018年,呼和浩特机场在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后,旅客吞吐量成功突破1200万人次大关,中转旅客吞吐量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2015年的27万人次跃升至140万人次,中转旅客占比达到了11.6%,增长3.2倍。
回首过往,从五顶帐篷起家的内蒙古民航人,面对不利的自然环境和先天的地域劣势,依靠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架起了一座座便捷的空中桥梁。
首府中转 破冰起航
内蒙古地处边疆,资源能源丰富、经济外向程度低的特点使得内蒙古迫切需要对外开放,“困在水上,难在路上”是困扰内蒙古民航发展的突出问题。2003年,内蒙古机场集团公司开始二次创业,通过成立“模拟航空公司”破解运力短缺的难题,为区内机场拓宽发展空间。以“支线快线”运作模式解决区内支线频次偏低、价格偏高的问题,实现了支线机场与呼和浩特机场的高频次连接。以“省会通”网络建设为突破口,提升了呼和浩特机场的航空通达能力。为强化干支衔接能力,提升全区通达性,集团公司确立了呼和浩特区域枢纽战略和建设支线强区战略,将打造呼和浩特区域枢纽上升为集团战略。
但是,打造枢纽的传统主体是航空公司,一座机场要想打造枢纽,必须得有运力和航线网络份额占主导的基地航空公司支持。然而呼和浩特机场当时的现状可谓是“无米可为”,得不到大型航空公司的支持。面对没有基地航空公司支持的窘境,内蒙古机场集团公司领导通过周密的调研和深入的分析,统一思想,大胆创新,提出了“跨航司中转”的枢纽建设模式,力图依托集团优势,通过提升中转服务保障能力来吸引支线旅客经呼中转,以提升支线机场的通达性。于是,呼和浩特机场迈出了区域枢纽建设的第一步,“首府中转”破冰起航。
人工询问旅客后续行程,人工传递中转旅客信息,人工查找中转行李并转运,“首府中转”就是以这种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为乘坐不同航空公司航班的中转旅客提供便捷的转机服务。
经呼飞 乘风破浪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化,到2015年,仅仅依靠向旅客提供便捷的服务已不能有效满足各方需求。旅客需要更完善的航线网络和更优惠的机票;支线机场需要统一的发展战略和先进的服务举措;航空公司需要可靠的服务手段和灵活的产品组合。面对困难,该如何应对呢?内蒙古机场集团公司结合当前发展形势,提出了“干支联动”发展战略,为跨航司中转枢纽建设提供了坚强后盾。
乘着“干支联动”发展战略落地实施的东风,呼和浩特机场从航线网络完善、中转产品开发和中转保障提升三个方面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区域航空通达性,并升级了跨航司中转产品,推出了“经呼飞”。通过引进华夏航空,干支航线网络持续得到完善。截至2018年底,呼和浩特机场共运营航线198条,共40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通航城市86个,直飞城市达到75个,构建了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两小时飞行圈,实现了除拉萨以外全部省会(首府)城市和直辖市的“省会通”,区内10个支线城市与区外30多个城市经呼和浩特中转实现了朝发夕返。
通过创新中转产品开发模式,线上跨界与携程网合作,打造“呼和浩特携程机场”,有效拓宽销售渠道。线下鼓励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开发跨航司中转产品,天津航空、华夏航空基于呼和浩特“经呼飞”中转服务体系,分别推出了“海天无限”和“云上公交2.0”产品,降低机票价格。通过与中航信合作研发并上线通程值机系统,实现自动获取旅客后续行程、办理通程值机和行李直挂,提高了始发站的办理效率。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转旅客,呼和浩特机场自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1600多万元,推出了基于旅客中转服务全流程的“六免、五优、双享”13项服务措施。中转旅客到达呼和浩特机场后,可以通过呼和浩特机场提供的广播、人工和标志等多种方式提示,享受全程引导服务;转机等候有专属休息区,用餐时间还有免费餐食,隔夜转机还提供免费住宿服务,候机楼内餐饮、购物、头等舱休息室均有优惠。
勇于担当 枢纽建设任重道远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龙头机场,呼和浩特机场毗邻京津冀经济圈,并在连通呼包银榆城市群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在“联通俄蒙”“向北开放”战略中承担开辟畅达空中之路的重任。作为全区航空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平台,呼和浩特机场是自治区连通国内各大枢纽的空中桥梁,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大建设下对外开放的窗口。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对内覆盖全区、对外辐射国内外60多个城市的航线网络初步形成。
2018年,呼和浩特地区的人均乘机比达4次之多,机场对推动全区航空网建设,助力自治区发挥“通过时空变革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潜藏于高山密林深处、草原大漠腹地的众多优质旅游资源,因“经呼飞”而得以闻名,“全域旅游”成为可能。过去被“困在路上”的游客,因“经呼飞”而走入草原。2018年,区外经呼和浩特中转至区内的旅客吞吐量超过100万人次,支线机场的“空中出口”初步打开。
然而,枢纽建设并非坦途。作为龙头的呼和浩特机场,唯有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提高站位、勇于担当,以解决全区通达性为己任,深入落实“干支联动”发展战略,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为推动工作的着力点,挑战面前不回避、问题面前不推脱、挫折面前不低头,与全区各兄弟机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才能把草原上的空中桥梁建设得更加畅达,把祖国北部边疆的空中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