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民航业传统的生产旺季,一方面,客流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雷雨天气频现,安全生产压力陡增。因此,每当遇到雷雨天气,与航班正常有关的话题便时常占据各大媒体新闻头条。
日前,北京、上海、成都、长春等地先后出现雷雨天气,相关机场的航班正常运行受到较大影响,这一话题也逐渐升温。7月2日,成都双流机场遭受暴雨袭击,几百个航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再次将雷雨季节的航班正常话题推向了舆论热议的“风暴眼”。
事件发展:打好雷雨季节“攻坚战”
7月2日10时30分~21时30分,成都双流机场遭受暴雨袭击。这次极端天气降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航班影响面之广、滞留旅客之多,为成都双流机场历史罕见,严重打乱并影响了航班飞行计划,造成1万多名旅客滞留机场,无法及时地飞往目的地。
自今年入夏以来,这已是成都双流机场第四次出现雷雨天气。因此,这次机场的应急处置工作迅速引起了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东方卫视、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大洋网、中国民航网等主流媒体纷纷加入报道行列,聚焦事件发展实况。网友也对此发表了评论,并对相关微博进行了转发。其中,央视新闻在其微博上进行了现场直播,共有57万余人次观看,网友对此次雷雨天气的民航应急处置工作有了全面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针对此次雷雨天气的应急处置工作中,成都双流机场和各航空公司及时发布航班信息,处置得当,得到了广泛赞誉。对于取消航班的旅客,各航空公司均作了妥善安置,提前将这部分旅客用大巴车等交通工具送至机场附近宾馆住宿休息;对在候机楼内滞留的旅客,也及时地送去餐食、饮料等;对改签、退票的旅客,工作人员则引导其有序地到各售票窗口办理手续。
实际上,打好雷雨季节“攻坚战”已成为民航业的共识。早在5月24日,民航局就召开了雷雨季节运行保障视频会议,总结分析了近期雷雨天气情况,部署了今年雷雨季节的重点工作。6月初,民航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雷雨保障工作的通知》,从强化联动、加强研判、优化机制、科学安排、及时协调等方面制定了10项具体措施。6月14日,民航局对雷雨季节航班保障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全行业密切联动、加强预判、主动作为、补齐短板,确保雷雨季节民航运行安全平稳。
多年来,民航各单位主动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机制,并多次组织相关演练。因此,近期的雷雨天气虽然对航班正常造成了较大影响,但航班延误后的各项工作都得以有序开展。
事件观点:为中国民航点赞
与往年不同,今年媒体和网友对雷雨季节航班保障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今年雷雨天数较往年有所增加,但媒体和网友对民航工作的认可度却有了提高。
大多数媒体除了对事件进行了基本报道外,还对雷雨对航空安全的影响做了科学普及,发布了相关提醒信息。光明网建议旅客在面对航班延误时保持平和的情绪,第一时间听取机场广播的安排,听取地勤人员的解释,以耐心、理解的心态询问。千万不要因为天气再生事端,火上浇油,扰乱机场秩序。《现代金报》则提醒旅客及时关注航班信息,在出行前及早了解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尽可能避开雷雨天气。在行程确定后,旅客应通过航空公司、机场等权威信息渠道及时了解所乘航班的动态信息,如果遇到航班延误或取消要早作打算。对于选择中转航班的旅客来说,也要充分考虑天气因素,在购买联程机票时预留充足的转机时间,以免前段航班延误导致误机。《九江日报》则建议,旅客在雷雨季节应购买航班延误险,并且在购买时一定要看清楚条款,尤其是“责任免除”部分。
网友对雷雨天气的航班保障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网友“同层用义”对民航工作表示了极大认可。他表示,航班计划要随天气变更,民航人制订了无数计划应对天气变化,值得点赞。网友“ting_amy”也对工作在一线的民航人表示感谢,认为那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民航人真的非常不容易,感谢他们的付出。网友“Hello陌小姐”认为航空安全是最重要的。她说,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空延误谁都不想遇到,没什么比安全更重要。
事件点评:信息透明是关键
众所周知,信息透明化已成为航班延误处置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此次成都双流机场的航班延误处置工作得到好评,与信息发布渠道的通畅、透明也是密不可分的。在航班延误时,信息的及时发布可以很好地安抚旅客,得到旅客最大程度的理解。
近日,得到网友好评的机长的做法或许更值得借鉴。“6月27日,MU5331航班由于航路天气延误,机长通过客舱广播及时告知航班延误情况,一路上感觉特别踏实。在飞机推出时,机长通过广播告知,飞机需要排队,并通报了所排的位次。在天津上空盘旋时,机长再次通过广播告知,由于河北固安地区有雷雨,飞机正在盘旋。落地后,机长通过广播总结了今天的航班延误情况。在下客时,机组人员亲自到舱门口送客并一一致歉。”
让航班信息透明化,民航各单位应采用“横纵联合”的方式,构建信息发布网,将航班信息广而告之。航班延误所在地机场和航空公司一方面应与气象、空管等单位及时沟通,通过自有渠道实时发布航班信息,并将信息纵向传达给每个一线岗位;另一方面,应与受连带影响的机场、航空公司建立横向联系,多方联动,同时发布受影响航班的信息,让更多旅客及时了解航班动态,做到心中有数。(《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