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航空运输
如何管住那只伸向应急舱门的手?(图)
来源:《中国民航报》2018-05-11 13:40:00

a4.jpg

者按:行政拘留,是法律的制裁;被列入“黑名单”,是文明的约束。在大众财产和生命安全面前,任何一位旅客都应该保持一份理智与克制。

“服务员,服务员,把窗户打开透透气呗”,这原本是影视剧里一句逗人一乐的玩笑话,近日竟有一名旅客出于“透透气”的想法,将段子变成了现实。在下客过程中,该旅客觉得机舱闷热,便顺手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最终被行政拘留15天,并需赔偿航空公司一定的经济损失。这名旅客到底是真的“无知”,还是故意为之?为何伸向应急舱门的手屡禁不止?一场关于擅自打开应急舱门的讨论就此展开。

事件发展

应急舱门不能想开就开

“请勿打开应急舱门”看似老生常谈,却屡见不鲜。4月28日下午,四川绵阳机场通过微博发表消息称,一男子故意打开飞机应急舱门被行政拘留15天。同时,绵阳机场对事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4月27日,8L9720(三亚—绵阳)航班到达绵阳机场后,在下客过程中,一名陈姓男子觉得机舱闷热,顺手打开了飞机左侧应急舱门,导致飞机悬梯滑出受损,其行为已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该男子已被绵阳机场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15天,航空公司正在研究对该旅客追讨赔偿的相关事宜。随后,有媒体报道称,航空公司向该名旅客索赔7万元经济损失。

擅自打开应急舱门隐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该消息发布后,迅速得到了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中国新闻周刊》、《成都晚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辽宁卫视、人民网、环球网等各大媒体纷纷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网友则对涉事旅客的行为表示了强烈不满,引起相关话题的诸多讨论。

近年来,似乎总有些旅客跟应急舱门“过不去”,按捺不住“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他们为自己辩解的理由也千奇百怪:有人称“想上厕所”,只是把舱门当作厕所门打开;有人称“很好奇”,想验证一下舱门“会不会跟家里的门一样”;而在此次事件中的旅客则表示“想透透气”。不管何种理由,这一危及航空安全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

《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第25条规定,航空器内禁止擅自移动救生物品和设备等危及飞行安全和扰乱航空器内秩序的行为。应急舱门作为救生设备的一种,擅自打开属于危害飞行安全和扰乱航空器内秩序的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具体规定了处罚措施:聚众实施扰乱航空器上秩序,首要分子要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第34条则规定,擅自移动使用中的航空设施,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如果情形特别恶劣,比如采用暴力手段殴打机上人员或者强行打开应急舱门,严重危及飞行安全的,还可能构成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早在2016年底,旅客朴某就因擅自开启飞机应急舱门被追究刑事责任,并被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今年初,民航局公安局制定下发了《民航公安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对强开应急舱门的情形做了梳理:对于盗窃、损坏、擅自移动航空器内航空设施,擅自打开应急舱门,造成航班延误的可处以15日拘留;强开应急舱门等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涉嫌犯罪的,则及时立案侦查。

除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外,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一定期限内适当限制特定严重失信人乘坐民用航空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自今年5月1日起,旅客在机场或航空器内实施不文明行为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或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将被限制乘机1年。

基于此,不管出于何种考量,那只伸向应急舱门的手都不能随意妄动。

各方观点

违法乘机行为并非“热闹”

在针对此次事件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更多的人不再是站在围观者的角度看“热闹”,而是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了擅自打开应急舱门的危害性,并由人到己地进行了换位思考。有媒体报道称,从舆论的情绪流向可以看出,“不守规则者”已经成为一种“全民公敌”,正被这个世界所围堵和抛弃。当私域和公域越来越分明时,规则就越来越显得重要起来。维持个体的需求,是保障公众需求的基础;而维持公众的需求,却是保障个体需求的共识。而这一切的存在可能,最需要的就是规则的认同和保卫。

也有媒体表示,这名男子只是因为感觉机舱闷热,就采取了一个自认为轻微的举动,结果对飞机部件造成严重损害,这是部分旅客有关航空安全的知识和素养缺失所导致的。飞行安全需要大家维护,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未雨绸缪,无论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出发前都应该提前了解安全和注意事项,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擅自打开应急舱门事件中,网友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针对是不是处罚过重的质疑,大部分网友认为,这名旅客应该受到惩戒。网友“@善良的虫子”表示,这次事件发生在下客过程中,机舱内肯定是会比飞行时热一些、闷一些,但该名旅客的违法行为也是实实在在的,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罚,并且应该将这事作为样板进行宣传,以对他人起到很好的警示和提醒作用。目前,我国航空运输市场发展迅速,乘机人数不断增多,如果每次都“轻拿轻放”,此类事件还会层出不穷。网友“@大好山河”认为,这样的旅客应被列入“黑名单”,以保证广大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舱门不能随意触碰,这名旅客是真的不知道其中的危害吗?网友“@DH026”认为,这名旅客存在主观故意的可能。每次乘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交代清楚,并再三确认。而且飞机已处于下客状态,对于一个即将离开机舱的人,没必要打开飞机的应急舱门。

有个别网友在评论中提到,特别喜欢坐应急舱门附近,因为宽敞。也知道舱门上的杆不能往下拉,但每次看到那个拉杆心里就痒痒得不行,想拉下来看看效果。这一言论受到很多网友的批评。网友“@瑞天空skyray”表示,擅自打开应急舱门和在野生动物园下车私自下车有什么区别?网友“@大巴掌熊熊羊羊羊”也表示,关于这样的报道很多,大家也应该都知道相应的后果了,但就是要亲手试试,令人费解。网友“@窦娥她哥”认为,这种人就是典型的没有规则意识,而且极度以自我为中心。应急舱门上那么显眼的警示标志和字样都能无视。

事件点评

文明乘机,“老生常谈”仍需反复谈

“应急舱门作为飞机救生设备的一种,旅客不能随意触碰,更不能擅自打开,因为隐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这是民航长期宣传的机上安全须知之一。原本以为大众均已知晓,此次旅客打开飞机应急舱门事件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也由此说明“老生常谈”仍需反复谈。

如今,乘机出行已是平常之事。在公共场所遵守国家和行业的法律法规,不仅是关乎个人文明素质的“小事”,更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此次旅客擅自打开飞机应急舱门事件,折射出的是公民文明素质的短板和规则意识的淡漠。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种破坏公共秩序、危及航空安全的行为,都应该受到严厉处罚。

对旅客个人而言,要自觉提升文明素质,强化规则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对航空公司、机场等运营主体和相应主管部门而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更行之有效的加强安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避免旅客的“鲁莽”举动危害航空安全。除了要依法惩处外,在旅客登机之前,要打好“预防针”,让其知道如何规范自身行为,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在值机时增加一个中间环节,对坐在应急舱门附近的旅客多加叮嘱,防止旅客一时“手痒”犯错。同时,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微博、网站、广播、电视等,宣传航空安全知识。还可以在机场服务台、值机柜台发放安全小册子,尽量让安全须知人人皆知。

可喜的是,大部分旅客已充分认识到航空安全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的正确舆论导向已经形成。相信,随着多方共同努力,类似的事件会越来越少,乃至最终完全杜绝。届时,民航旅客将共享一个更加安全、舒心的出行环境。

相关链接

飞机上的应急舱门是干什么用的?

应急舱门是飞机上非常重要的部件,在飞行过程中如果出现危险情况,需要紧急疏散旅客时,应急舱门将成为旅客的“逃生门”。因此,坐在应急舱门位置的旅客,要严格执行民航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正常情况下,此门不可随意触碰;在发生紧急情况,需要旅客协助时,旅客也需要听从机组人员的安排和指令,才能打开此门。

同时,为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实现快速、有效地撤离,民航法律法规还要求应急舱门座位下不能放置任何行李物品,应急窗口前的座椅靠背被设置为不可调节后靠,应急窗口后的座椅靠背则不可向前折叠。7万元的经济赔偿从何而来?

飞机滑梯被触发充气后,恢复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一旦发现滑梯有破损、漏气的情况,整个滑梯只能报废处理。即便滑梯没有破损,将其折叠复原的过程也很繁杂。首先要恢复滑梯规定的压力,然后将其打包成型,还要用重物施压使之达到标准的尺寸。整个检查恢复的过程需要耗费约多个工作日,人工、材料、设备航材等损失加起来至少需要几万元。(《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记者王娓娓)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民航华北空管局技保中心动力设备室顺利...
呼和浩特机场“经呼飞”保障首乘老人无...
计划新开3条航线 海航航空旗下乌鲁木齐...
新航季 秦皇岛机场新增广州—合肥—秦皇...
阿克苏机场迎来通程航班备案高峰期
乌海机场开展特殊天气廊桥应急演练
夏秋航季,桂林机场引入新航司
山东临沂机场全面开展“三超”行李进客...
东航打造智慧物流货站软件
加格达奇机场顺利完成2024年度首次定期...
管干院发布“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江西监管局开展“凝心铸魂齐奋进,踔厉...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于艳丽:不忘初心担使...
南昌机场综合管理场站3月8日开始试运行
民航华东局现场督导东航运行监控处置复...
桂林机场即将开通桂林—泗水国际航线
天津航空空地联动护送就医 旅客送来暖心...
乌海机场真情服务获赞誉
民航华东局机关服务中心党委召开党员大...
民航江苏监管局完成邮航南京维修系统年检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0603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