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柏蓓 报道:随着来华"打工"的外籍飞行员越来越多,中国民航对于外籍飞行员的引入"门槛"也是日渐提高,而管理则越来越规范。11月21日召开的"第三届外籍飞行员引进及管理"研讨会上,主办方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向航空公司、中介公司以及外籍飞行员发起倡议,呼吁规范外籍飞行员市场,建立行业规范,引入诚信机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让外籍飞行员更好地融入中国民航发展。
规范外籍飞行员市场 保障民航安全运行

记者了解到,倡议书的内容包括:深化跨文化机组资源管理的培训、增强诚信与公平的理念、建立多方能接受的行业规范和准则以及引导外籍飞行员融入中国等。
飞行员协会希望航空公司加强和鼓励外籍飞行员对于航空公司以及和中方机组的沟通和理解,维系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中国民航安全运行而努力;呼吁各方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合法运营和工作;呼吁航空公司和中介公司应该切实履行合同内容,为外籍飞行员提供相关培训和服务;对于合同期满,正常流动的外籍飞行员,不应以各种理由阻碍。同时呼吁通过行业规范和准则来优化外籍飞行员资源,提高外籍飞行员工作生活满意度,保障航空公司的正常管理和运行。此外,通过不断培训提高外籍飞行员飞行技术,实现安全运行。
此次外籍飞行员引进及管理研讨会在前两届会议的基础上,首次引入了外国飞行员协会的参加,并就外籍飞行员引进和日常运营、驾驶舱跨文化沟通、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2012年和2014年,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就"外籍飞行员政策与前瞻"等议题召开过研讨会,持续关注外籍飞行员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还表示,他们将在政府、企业、飞行员和国际驾联及各成员国之间建立联系纽带,协助各方在外籍飞行员引进、资质认定、安全运行等多方面发挥更多作用,促进中国航空事业更好的发展。
飞行员总量基本满足 成熟机长还将短缺

十多年前开始,我国民航业便进入高速发展期,各大航空公司不断扩张,新的航空公司纷纷创立,对于飞行员的需求水涨船高。尽管这几年来全民航都大力培养飞行员,但是国内飞行人员储备依旧无法满足当下民航业发展对飞行专业人才的需要,尤其是成熟机长。不得已,不少公司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希望通过引进外籍成熟飞行员来"解困"。
最近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预测,预计2022年前后,中国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航空市场。而来自中国航空工业的《2017-2036年民用飞机中国市场预测年报》显示,到2036年末,中国民航运输行业客机机队规模将达7079架。截至2016年底,全民航机队为2950架,其中客机2818架,货机132架,飞机总量比上一年净增300架,相当于每天都有一架新飞机加入中国航空企业。
正是因为有如此巨大的需求,中国民航也加大了飞行、机务等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有数据表明,到去年底, 我国飞行员总数接近5万名。从2011年至今,我国民航飞行员数量每年增速都超过两位数,增速基本接近运输机队规模增速。专业人士认为这个数量不仅基本满足了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而且后备力量充足。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航空公司的可用机组数量是由机长数量来决定,而将一名副驾驶培养成机长的时间又长达7至10年,因此,尽管中国民航飞行员总量在大幅增长,但是成熟机长的缺口在一定时间内还将存在。
外籍飞行员的逐年增长也证实了这一现实。据民航局统计数据,到2016年底,中国境内共有1005名外籍飞行员,而这一数据在2012年为500名。大多数外籍飞行员供职中型航空公司以及民营、货运航空公司,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由于人才梯队培养较为完善,外籍所占比例则较小,不过近几年外籍数量也在逐年增多。
外籍来华门槛抬升 航企更愿"好中选优"

随着来华"打工"的外籍飞行员越来越多,中国民航对于外籍飞行员的引入"门槛"也是日渐提高。记者在研讨会上获悉,以外籍飞行员较多的春秋航空为例,如今引进外籍机长至少需要其在国外的运输公司服务三年以上且总飞行经历时间不低于 5000 小时,其中本机型机长飞行经历时间不低于 1000 小时。
春秋航空方面表示,抬高准入门槛是因为航空公司需要技术精湛的飞行员,这是确保安全运行的底线。愿意来飞的外籍多了,航空公司自然也是乐得"多中选好,好中选优"。
另外,航空公司对于外籍飞行员入职前的考核也是越发严格。春秋航空在正式雇佣一名外籍飞行员之前,将进行至少三场模拟机,第一次是公司自检,第二次是实践考试(申请 CAAC 航线运输执照),第三次是本机型重获资格考试。对外籍新雇员正式上岗前更是要进行各种应急生存、危险品、机型完整复训等内容的训练,还适时增加地面理论培训时间等。
据南航方面介绍,南航从2012年开始引进外籍,至2017年8月,南航在册外籍飞行员总人数超过了210人,分别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服务于三个宽体机机队(A330, B777, B787)。南航在招聘外籍时严把关口,除了考虑其飞行经历、基本驾驶术、薪酬要求等因素外,还注意考察其个人性格、交流和沟通能力、飞行作风、CRM(机组资源管理)、人际交往方式等。等外籍飞行员入职后,还注意向其介绍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标准操作程序,使其尽量融入公司的文化氛围。招聘机制越来越成熟,程序越来越完善。
今年7月,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下发《民航西南地区外籍飞行员引进及相关管理规定》,该规定较2012年民航局的《关于外籍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参加我国飞行运行的意见》更加与时俱进:从引进外籍飞行员的运输公司主体资质、外籍飞行员的准入条件、外籍飞行员的入职资质管理、外籍飞行员的运行管理及资质保持、外籍飞行员体检合格证管理及航空卫生保障、外籍飞行员的安保要求等方面对相关工作明确了标准和要求,为进一步严格规范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记者在会上还了解到,目前航空公司要成功录用一名外籍飞行员,前前后后需要支付 20 万左右的成本,而引进周期最快也要半年,某航约四分之一的外籍引进周期超过10 个月。正是因为引进外籍的成本如此之高,航空公司对引进的外籍飞行员品质要求也相应提高。
不再只是"打零工" 很多外籍想"扎根"
吸引外籍飞行员来华打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高薪,但是不能否认这么多年来外籍飞行员为中国民航快速发展壮大做出的巨大贡献。外籍飞行员对于中国民航发展已经远非简单的"救急"或者缓解人员短缺的一时之困而已,中国民航在建设民航强国、中国航企在加速国际化进程中,引进外籍飞行员可以提升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而越来越多的外籍飞行员供职中国航空企业之后,也在渐渐融入并逐渐放弃当初"挣快钱"、"打零工"的想法,而是从心底把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中国航企的发展捆绑在了一起。
在当天研讨会上,东航的法国机长Alexandre上台发言,他入职已经四年,并表示希望能一直在东航飞下去。Alex在东航是一位明星级的"洋机长",这是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完全融入东航,俨然是企业的"主人翁"。作为一名空客A330机长,他安全高效地完成航班任务,飞行之余,他还积极参与到外籍管理部的各项事务中,协助招聘外籍新员工、帮助新外籍入职、向新进外籍机长传授自己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经验,还帮助飞管部参与CRM教学……
此前,记者采访过一位春秋航空的外籍机长,他告诉记者签约之初以为合约到期就会回国,飞了两年后已经决定与公司续约,远在哥斯达黎加的女友也一起搬来上海一起发展,他说因为他喜欢中国民航的规范操作,飞行安全有保障,而中国的美食和生活也是他"扎根"的理由。
而航空公司也希望千辛万苦招聘来的"洋机长"们对企业有归属感和忠诚度,成为公司生产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纳入到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计划当中,这对维持飞行队伍稳定,营造主动型的的安全管理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随着外籍管理越来越有经验,不少航空公司为尊重人才、留住人才也做了不少工作,以期让"洋机长"们安心飞行。
譬如,南航便通过详细的问卷调查形式深入了解外籍飞行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从而根据统计数据针对各项需求出台相应的对策。通过问卷,南航得知,除了薪酬和福利以外,外籍飞行员更看重良好的飞行条件,以及长期安全保障能力。而南航不仅帮助和指导外籍飞行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引导他们将个人发展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让他们清楚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使之与企业建立风雨同舟的伙伴关系。
此外,南航针对外籍飞行员群体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认可计划,用于鼓励和嘉奖外籍的积极行为,特殊的日子比如员工生日,周年纪念日,民族重大纪念日等送上祝福和关爱。采取多样化的沟通计划鼓励外籍参与企业的管理,例如通过社交软件平台,电子邮件等分享和认可外籍员工的努力,对员工表示感谢,让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目标统一,工作热情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