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嘉宁、通讯员郑力雄 报道:“东航服务明星”“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春运先进工作者”“分公司优秀党员”……她获得过很多荣誉,用心写下了自己的劳模成绩单;她用精湛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巧赢得了旅客、同事的一致认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情服务。她就是东航江西分公司客舱部乘务长、何玲劳模创新工作室组长何玲。
让工作室成为管理“孵化器”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话语和事迹,从事客舱工作16年来,何玲踏踏实实工作,在平凡岗位上散发出劳模的光彩。
多年来,何玲在客舱这个小小的舞台上跳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舞步。何玲对服务工作有很多感触,从当初简单地认为服务工作就是把各项程序执行好,不出现工作差错和旅客投诉就可以了,到现在自己会主动思考如何让旅客对服务更加满意,让旅客感受到乘务员的用心服务,为旅客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特别是做乘务长之后,对于如何有效管理乘务组资源,让旅客对东航的服务更加认同,何玲思考了许多。她知道一名优秀乘务员需要具备的知识和内涵,是她要用一生的努力去获取的。
何玲劳模创新工作室虽然挂牌成立时间不长,但是何玲通过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微博、微信公众号,加强与旅客的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东航乘务员和广大旅客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既可以让旅客通过平台给服务支招、提意见,又展现了东航的品牌形象。此外,她还结合工作室成员的能力优势,在工作之余请工作室的优秀成员给新乘务员梳理业务知识,以点带面,让工作室发挥“孵化器”的作用。
在无成人陪伴的儿童眼里,何玲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可爱大姐姐;在旅行团初次乘机的旅客眼里,她是一个能给他们提供旅游交通信息的亲切女孩儿;在突发疾病的旅客眼里,她是一个能在危难关头伸出援手、提供救助的专业人员;在同事、领导眼里,她是一个服务新点子层出不穷、爱动脑筋的基层管理者。正是靠着何玲的智慧引领和工作室其他成员的智能协作,何玲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集中生智”。
服务中使巧劲儿 让旅客感受东航服务理念
近年来,东航提出服务要向个性化的管家式服务转型。作为一线服务人员,何玲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执行服务程序外,还能为旅客做什么?
围绕旺季生产,在何玲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在机上为过生日的旅客庆生,绘制儿童心意卡,给无成人陪伴儿童送上祝福。她还及时总结了无成人陪伴儿童服务“八个一”“三多”服务法,即通过“交接一张单据,检查一份证件,提供一床毛毯,送上一杯温水,介绍一套设备,发送一条短信”,以及“多一些笑容,多一些照顾,多一些关注”,使旅客真正感受到东航精准的服务理念。正是这股巧劲儿,让工作室的每位成员都精准发力,将“后台”的研讨不断运用到“前台”的服务中去,让这个旺季“好戏连台”。
一次,在MU5187北京—南昌的航班上,一名女性旅客因为无法及时办理下一个航班的登机手续,向何玲寻求帮助。何玲发现该旅客的后续航班正是这架飞机的下一个航班。于是,她迅速将旅客的姓名和托运行李号记录下来,向机长报告。同时,她将该旅客调换至靠前的座位,方便她更快地下机。飞机到达后,地面服务人员早已等候在机舱门口,在拿到行李牌后,想方设法尽快地找到了该旅客的行李,并立即为她办理了托运手续。在与旅客沟通时,何玲了解到,这名旅客由于旅途匆忙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便悄悄地在下一个航班上为她预留了一份热食。旅客在拿到餐食后非常感动,她在意见卡上写道:“这是我搭乘东航航班为数不多的经历中最感动的一次,乘务长的耐心、热心和细心让我在不安及无助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温暖。这次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感谢东航!”
工作时总忘我 让荣誉成为无形的鞭策
作为劳模,何玲非常重视学习。在走上管理岗位后,她更是不断“充电”,以达到公司“1232”战略下对管理人员和乘务长的最新要求。“东航服务明星”称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是对何玲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她无形的鞭策。
对待荣誉,何玲很淡定。但谈到家庭,她在微笑中总是会忍不住透出一丝愧疚。为了工作,她遗憾地错过了许多女儿成长的精彩瞬间。有时临时调整航班,她拉上飞行箱就出门。节假日是她和丈夫最忙的时候,8岁的女儿已经习惯了没有爸爸妈妈陪伴的节日。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儿,她经营着热爱的乘务员事业;正是这份坚持,让何玲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成长。
在何玲劳模创新工作室揭牌当天,东航江西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丽萍说,希望通过何玲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载体,发挥劳模的榜样带头作用,凝聚优秀人才,提升劳模先进的品牌效应,让劳模团队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主力军,为东航江西分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建功立业。
就像何玲所说,机上服务不是简单的一个微笑、一句“您好”,而是一份考验乘务员智慧与真诚的工作。天空是她的舞台,白云是她的乐器,工作就是她的乐章,旅客则是她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