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美国航空再缩小经济舱座位间距的新闻引起了业内外关注。美国航空决定再次压缩经济舱座位距离,最多缩短2英寸(约5.08厘米),仅有29英寸(约73.66厘米)。尽管航企一直致力于为旅客提供舒适的航程,狭小密闭的客舱空间,本就让旅客有种压迫感,再加上高空飞行造成的种种生理反应,旅客的感受其实并不那么舒服。
座位空间看似仅仅缩短5.08厘米,但带来的局促压迫感就强烈了。对航空公司来说,缩短座位间距那就意味着增加了一个航班上可承载旅客的数量,每个座位的成本降低了。与此同时,航空公司也要承担旅客飞行体验大打折扣、饱受诟病的后果。在竞争激烈的航空市场,尤其对于全流程服务的航企,这未必明智。
的确,许多低成本航空公司为了压缩运营成本,都会选择在同等机型中尽可能多地设置座位,甚至有低成本航空公司的飞机座位距离最小仅为28英寸(约71.12厘米),而且不能倾斜。可想而知,旅客在空中肯定不会觉得舒适。然而,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目标客户更关注点对点的物理位移,得到的是更优惠的价格,因此,这样的旅客能够忍受空中的不适。但对全服务的航空公司而言,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压缩旅客的舒适空间的做法就不太那么理性了,毕竟全服务航空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对服务有更高的要求。
在航企获取最大利益和为旅客提供舒适服务的天平上,航企应该寻求最佳平衡点。不能为了获取利益而牺牲旅客的舒适体验,毕竟开放的航空市场上,旅客可选择的航空公司很多。牺牲旅客舒适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把客户推向了竞争对手。当然,航企也不能因一味满足旅客需求而不断增加成本投入。正确的做法是仔细权衡投入与产出是否能产生最大效益,不然旅客虽然满意了,航班越来越满了,但航空公司却亏损了。任何一家航空公司都希望能赢得更多的旅客,能让旅客忠诚于他们的服务,那么这种忠诚首先是建立在认同航空公司服务理念的基础上,选择低成本航空的旅客可以接受更加狭窄的客舱空间、收费的机上洗手间、收费的餐饮服务。但选择全流程服务航空公司的旅客,他们希望得到的是一段舒适的空中旅程。
即使想通过客舱座位来获取更大利益,航空公司也应做一些更加科学合理的改良,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直接剥夺旅客2英寸的舒适感。例如在座位材质的选择上采用更加纤薄一些的材料,取代相对比较厚的软垫座椅,这样就会在不增加座位间距的情况下,获得更大的腿部空间,某些航空公司其实就是这么做的。(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