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救生衣,许多旅客都会想到海上撤离。但也有旅客提出疑问:为什么内陆航线还需要配备救生衣呢?那是因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可能飞过河流、湖泊,如果这时需要紧急迫降,很可能迫降在河流或湖泊之上,自然也就需要救生衣。
飞机上的救生衣分为红色和黄色两种。红色救生衣供机组人员使用,黄色救生衣供旅客使用。即使飞机不是迫降在水面上的,在远离机场的偏远地方迫降撤离时,穿上救生衣可以使旅客在空旷地带较为显眼,以便救援人员及时发现,并且在低温、强风和冰雪覆盖的地区,穿救生衣也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
救生衣主要用尼龙材料做成,有上下两个气囊,气囊之间有两个小的高压气瓶分布在救生衣的左右两边。在救生衣下侧有两个红色的充气手柄,拉动红色充气手柄,救生衣可以自动充气。
在救生衣上侧两边还有人工充气管,这是类似于自行车气门芯的单向活门。救生衣充气不足或漏气时,拉出人工充气管,可以用嘴向里充气。当用手按住人工充气管的顶部时,气体会从救生衣内放出。在救生衣的顶部一侧还有定位灯。它是由海水电池供电的,海水电池浸水后,定位灯几秒钟内会自动发光,并可持续使用8个小时~10个小时。机上救生衣分为婴儿救生衣和成人救生衣两种,存放在不同位置上。头等舱、公务舱旅客救生衣一般存放在座椅扶手下方;普通舱旅客救生衣则被放在座椅下方,低头伸手就可以摸到;婴儿救生衣一般放置在客舱第一排婴儿摇篮的座位下方。
在一些军人题材的电影中,总会看到一些机上跳伞的情节。于是,有人会说,客运飞机上配备降落伞多好,有紧急情况发生时,还可以跳伞,不会经历飞机迫降的惊险过程。那么,为什么我们民航客机上没有降落伞呢?有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给出解释:飞机失事通常都是在瞬间发生的,出现险情或者故障多数为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即使每位旅客都拥有降落伞,也来不及完成跳伞的准备工作。
一般民航客机都在平流层飞行,飞行高度可达到1万米,但即使是受过长时间专门训练的空降部队,一般也是在千米高度跳伞。当飞机飞到1万米时,机舱外部的空气十分稀薄,温度也很低,人们在机舱外根本无法生存。再加上飞机的飞行速度十分快,由于空气的阻力,当人跳出舱外时会像重重地撞在一堵墙上一样,人体是无法承受这种程度的撞击的。而且客机机体周围气流很大,跳伞时也很容易将人卷入发动机内,这样无疑会提高飞机在空中爆炸的可能性。同时,未经训练的人在自由下降的过程中会遭遇寒冷、惊慌,极容易昏迷,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跳伞技巧,很可能根本打不开降落伞。
当然,从飞机承重能力考虑的话,如果每位旅客都配备一个降落伞,就会大大增加飞机的重量,而且会占用很多空间,直接影响飞机的营运能力。并且,客机机舱内必须增加压力才能保持人体所能承受的环境。而这种压力在万米高度时,作用在机舱门上能达到5000公斤以上(内外压力之差),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打开机舱门,跳伞也根本不可能得以实施。而如果打开了舱门,则会导致严重的失压事故。其后果是,全舱旅客不是被冻死就是窒息而死。
退一步讲,即使有条件实施跳伞,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会因为旅客争先恐后地想抢先跳伞而造成极度混乱,不仅会影响飞行员的操作,而且会造成飞机重量失衡,有可能酿成更大的事故。
以上的种种原因说明,飞机上配备降落伞是不合理的,也不具备可操作性。(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