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4000万年前代表人类最早起源的垣曲中华曙猿化石,有180万年前人类最早发明用火的芮城西侯度遗址;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和夏朝都城,均建在运城。这里的河东文化特色鲜明,以虞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裴氏家风文化、李家慈善文化等为代表。
去年11月,山西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区”的安排;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部署。运城得天独厚、底蕴深厚。近年来,在这里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极富创新、卓有成效,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孝天下 “孝顺”一词从“效舜”演变而来
运城因地处黄河之东,古称“河东”。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
舜帝是中国的五帝之一,其传说和遗迹遍布全国各地,舜都蒲坂就在今天运城境内的永济市。而今运城市盐湖区有舜帝陵古迹,在垣曲县则有历山、舜王坪等一大批舜帝遗迹。
舜姓姚,名重华,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运城市永济市虞乡镇),故史称“虞舜”。舜是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据称,舜年幼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领尧命摄政。舜举贤任能,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受万民拥戴。《史记》称赞:“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帝“孝感动天”的传说位居古代“二十四孝”之首,被世人尊崇为“德圣”“孝祖”。据说,“孝顺”一词就是由“效(仿)舜(帝)”演变而来的。
舜帝的德孝文化,是根植于运城老百姓内心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认同。在舜帝陵附近有一所小学,就生动体现了德孝文化在运城的传承和发展。
舜帝复旦示范小学位于运城市盐湖区文化产业园区,2009年建校伊始,该校即确立了“德孝立校”的办学宗旨,大力实施“德孝教育工程”。
学校定期开设“三堂德孝课”:针对教师,开展《弟子规》学习、师德师能演讲等一系列活动,让教师在学习中升华;针对学生,每周开设一节德孝教育课,让德孝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针对家长,每月开展一次德孝大讲堂活动,让“德孝之花”绽放在每个家庭里。
记者发现,校园里的醒目位置陈列着“校园‘新二十四孝星’事迹展览”,展示学校历届校园“小孝星”们的事迹,这让每一名师生感悟到:德孝人物就在身边;德孝文化建设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在全社会共同倡导“德孝文化”的基础上,盐湖区整合基层的德孝实践资源,建设了一批包括德孝大讲堂、德孝文化墙、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志愿服务队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在内的“六位一体”德孝文化苑。
记者在走访盐湖区雷家坡村的德孝文化苑兼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时,正遇上运城敬老服务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们在为老人服务:理发、捶背、洗脚、剪指甲……81岁的老人刘竹莲五六年前就开始常来这里,问及原因,她笑呵呵地说:“我在这里享福啊!”
义薄云天 忠义诚信要数“关圣帝君”
关羽是自宋元以来中国社会信徒最多的“神灵”。佛教尊他为护法的“伽蓝监坛”,道教尊他为降魔除妖的“关圣帝君”,儒学尊他为忠义神勇的“武圣人”。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传说,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明清以后,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了一种以关公崇拜为内容特征的文化现象。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这里的“河东”指的是两汉时期的河东郡,主要包括今运城地区;“解”就在今天运城市解州一带。而在解州镇西门外和常平村西,分别树有“关公故里”和“关公故宅”石碑各一座,均为清康熙年间解州知州言如泗所立。坐落在常平村的关帝家庙,相传就是关公的故宅。
关羽一生忠于汉室,他报国以忠、处世以义、待人以仁、作战以勇的高尚品德和精神,受到人们的普遍尊崇和敬仰。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关公逐步登上了神坛,受到人们的祭祀膜拜,并被尊为“武圣”,与孔子齐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对关公的崇拜之风历久不衰,已经积淀为汉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关帝庙,可谓“庙宇遍天下,无处不焚香”。2008年,“关公信俗”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公的忠义诚信就是运城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成国曾在2016年中国伦理学大会上说:“关公文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搜集整理和继承弘扬。”
商道酬善 慈善世家书写晋商传奇
明朝永乐年间,李家先祖因灾荒由陕入晋,落户原万泉县(今运城市万荣县)薛店镇。自那时至清末民初,李家在这里演绎了一个从逃荒者成为富商大贾,从贩卖土布发展为实业家,从亦农、亦商、亦工转化为慈善世家的传奇故事。
在生意鼎盛的百余年间,李家三代10位当家人都仗义疏财,广做善事。家族女辈也尽其所能,施舍济世。李氏家族的善行善举涉及光绪三年(1877年)旱灾、光绪二十年(1894年)孤山洪灾、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旱灾、民国十七年(1928年)旱灾、民国十八年(1929年)旱灾和1938年河南花园口决堤水灾等6次大规模赈灾救助。同时,李家义修公路、义建池塘、重修书院、建设县立高小、创建本村小学、扶持国民学校等多项公益事业,以及日常救济、代民纳税、帮扶各地百姓等方方面面,可考证的花费累计达数百万银元,粮食及物资捐助更是不计其数。其善行善举覆盖范围之广,投入财力之多,均为历代罕见。可以说,善行善举伴随了李氏家族发家和发展的全过程,其发家经商史就是一部善行史。
乐善好施给李家带来的不仅是美誉,最大的益处在于使其经商的信誉大大提升。凡李家所开的商号,不论达官显贵,还是普通民众,都对其高度认可,热情眷顾。无论地处繁华闹市,还是偏僻小巷,李家商号总是顾客盈门。有时,同样的商品、同样的价格,顾客宁愿多走几步,也要光顾李家商号。
李家世代相传的慈善文化,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的公益活动又有什么启示呢?西北大学教授赵润琦曾在2016年中国伦理学大会上表示,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突破了单纯救济型的慈善模式,出现慈善与公益相融合的趋势。慈善与商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借助于企业经营的方式来经营慈善事业,运用资本运作的逻辑对慈善资源进行管理,以弥补慈善资源的不足,增强慈善组织的造血功能,已成为当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是建构中国当代慈善价值观的基本路径;人本理念、人人皆可行善的理念、依法行善的理念以及新财富观、慈善资本理念和“授人以渔”等理念,是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发展所要确立的价值理念。而李氏家族的善行善举,对弘扬慈善文化、厚植慈善根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承创新 为山西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上溯运城的历史,让人油然而生“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感叹。与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其他城市相比,运城的特色和优势则是拥有“文化富矿”。现在,运城坚持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河东文化基因,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为实现运城小康建设、山西振兴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
运城将通过以下一系列举措,着力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践养成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使之成为民众的行动自觉:
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诚信企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完善并宣传褒扬激励机制,设立德政孝行榜、善行义举榜。发挥好先进典型的标杆引领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榜样、学有示范、学有荣誉,营造学习先进、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
传承优秀家风文化。挖掘以“裴氏家风”等为代表的河东家规家训文化资源,开展“我喜欢的好家风好家训”评选、“践行好家训养成好品行”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建设家风家训教育基地和文化长廊,在全社会形成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建设好家庭的实践热潮。
弘扬新乡贤文化。组织开展“寻找新乡贤、建设新运城”主题活动,命名一批“运城新乡贤”,成立各级新乡贤民间组织,举办“新乡贤创意大赛”,鼓励各类新乡贤利用自己丰富的科学知识、深沉的乡土情怀、高尚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感染百姓、滋润乡风、引领价值,成为乡村建设的引领者与实践者。
推进道德讲堂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乡村、社区、企业各级道德讲堂的运行机制,发挥好道德讲堂“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重要功能,推动当代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讲堂,把道德讲堂变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
建立社会养老新机制。丰富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容,完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运行机制,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探索解决老龄化社会难题。(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陈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