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郑仲、沈卓 报道:南航机务系统提出APS管理理念以来,沈阳维修基地大修部作为试点单位,先期在维修工作中内引入APS理念。经过几年的推进,APS应用实现了从单一维修任务到系统工程的转变,从操作层面到管理层面的转变,从传统管理向“互联网+”的转变。APS落实以来,大修部各项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得以持续提高。
2017年,大修部的生产任务将更加繁重,为了更好的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实现安全生产,需要全员用APS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充分吸收融化APS理论成果,实现APS在大修部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优势,便捷实现维修的信息搜集、安全提示、远程录入以及后方对一线维修人员的技术、信息支援等功能,综合运用数字化、可视化手段,实现信息互联、经验共享,从而提高大修部整体运行效率。

构建APS理念为核心的大修安全文化,主动防御安全风险。2017年制定了分阶段、层次的对全员理论培训计划。培训分为管理层,基层班组长及APS骨干,普通员工三个层次。培训将根据“飞机维修APS理论概论”为蓝本进行培训课程开发,每个层次的培训重点有所不同,管理层的培训重点是APS理论及APS符合性检查, 使其能充分理解APS理念的深刻内涵,在APS应用中发挥表率作用,带动、引导、督促基层员工学APS、信APS、用APS,推进APS在维修工作中真正落地。班组长和APS骨干的重点在于如何编制作业指南,掌握相关的工具和方法, 合理使用各种工具解决问题。一线操作人员重点在于如何提高执行力, 强化依法维修,将标准作业指南外化于行。为确保培训的效果,要求接受培训的车间管理人员、基层班组长要根据培训内容认真总结学习心得,撰写学习报告。

加快科技革新,逐步实现维修安全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为确保飞机的维护安全,提高维护质量,加强工作者及检验员工作内容的合法性,大修部建立了“数字化维修影像数据库”,在不同的维修时点(阶段性终检,区域终检,最终终检),对关键区域、关键部位、重点工作进行视频录像,并制定了详尽拍摄规范,包括拍摄的部位,拍摄的路线等。未来,大修部进行的所有飞机的维护工作,检验员执行工卡,质量项目经理和整机放行人员在飞机出厂前进行绕机检查时,必须对检查区域进行摄像。不同类型的摄像的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如绕机检查前,要求进行拍摄时先把飞机号拍摄下来,最后在完成绕机一圈后需要再次把飞机号拍摄下来。此外,对于拍摄的维修影像数据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数据评分,每一个录像进行单独打分,然后所有录像进行排序,对于数据不合格的重新学习整改。

借助“互联网+”,推动APS理念与维修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促使APS管理理念在各项工作中得到强制落实。一是开发全新的大修部生产控制系统,新系统着重在实现APS体系与工卡信息化关联的同时,实现工时的采集分析功能。完善工时电子化远程采集系统,借助IPAD或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工卡资料实施查阅、信息传导、工时的实时采集等。目前已完成了人员权限控制、工作包控制、非例行综合处理等模块的开发,完成了工卡基础信息、执行步骤、非例行标准模板等数据库的建立。二是建立工时分析模型,全面深化工时量化分析,以此为基础深化派工制和弹性倒班工作制度改革,探索将工时分析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的方法。三是将人员能力档案与APS数据库及生产系统相关联,从系统上杜绝超资质维修。四是实现APS作业指南的数据化,将标准化作业体系(APS作业指南)升级为数据库格式,实现各种数据与生产准备系统、生产控制系统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