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书英与领导、同事和机组于执飞的最后一个航班前合影留念
温和的眉眼、朴实的微笑、略显宽阔的国字脸,总给人一种厚重的沉稳与安心--关书英,南航贵州公司(以下简称贵航)飞行部优秀飞行员。2016年12月8日,是他满60周岁的生日,也是他40年飞行生涯中的最后一天。当天,在执行完由上海飞往贵阳的航班CZ3658后,关书英光荣退休。至此,他在贵航的客机飞行时间已达20年共计18036小时。在此期间,他一直保持着“无违章、无差错、无不安全事件”的良好安全成绩。
关书英的“收官航班”由部门经理陈彬陪同执行
在做飞行准备时,关书英从未觉得时间像今天一样,既漫长,又短暂。长到他把每一个飞行数据和气象图表都看了又看,意犹未尽;短到他觉得此刻的一分一秒都转瞬即逝,白马过隙。执飞同一航班的机长兼部门经理陈彬坐在他身边,却并没有出声催促此刻这个看似表情平淡、实则内心澎湃的“老飞”。因为虽然在外人看来,退休是一件渴盼已久的“乐事”,然而对于关书英来说,他的内心却更多充满着对可以说是“看着长大”的贵航与相处多年同事的不舍。
12月8日,CZ3658航班机组人员与关书英合影留念,庆祝他圆满结束40年的飞行生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关书英怎能不为之动容。
入伍时期的关书英
1996年,有着20年战斗机飞行经历的关书英一路风尘仆仆,从湖北武昌来到了秋风萧瑟中的“贵州省航空公司”--即现在的贵航前身。远离了呵寒问暖的妻子与刚读初中的幼女,即将执飞民航客机的关书英多少有些不适应。
1996年,关书英只身前往贵航执飞“运七”
“还记得当时的书记是王印正,公司也还没有加入南航。机型是运七,无论是工作环境、待遇福利还是飞行条件都和现在没法比。”关书英说,为了尽快取得客机驾驶资格,他又前往广汉飞行学院再次学习1个多月的相关飞行理论。
女儿关琨在飞机口迎接光荣退休的父亲
“开客机和开战斗机虽然都是开飞机,但许多知识点完全不同,要重新学习,反复的死记硬背。说起学习办法,无非就是四个字--熟能生巧。”虽然不太熟悉客机操作程序,但靠着一股“犟劲”,关书英顺利取得了AP执照,成为“运七”的正驾驶。然而,“运七”还没飞“热”,关书英的飞行生涯又迎来了新的挑战。199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南航对贵航进行联合重组,首次引进波音737-300客机,至此,贵州航空史中的“运七”时代也宣告结束。关书英的飞行理论又面临着急需“更新”的状态。
“总不能遇到问题就打'退堂鼓'吧!只要肯学、勤学,每个人都有机会。”就在同年,不甘心就此“停留”的关书英再次扬起了斗志,决心和公司一起“转型”,与同事们共同前往珠海学习波音客机的操作理论。3个月后,他顺利通过了模拟机考核,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波音客机飞行员,也使他的飞行职业又延续了18年,直至2016年正式退休。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关书英怎能不为之感慨。
“部队家属都这样,好多都是一家老小到逢年过节才团聚几天,自己也把聚散就看淡了”。1982年成家后,关书英虽然时刻牵挂着妻子儿女,但军人出身的他更牢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始终服从国家与单位对他的安排。无论家人是否陪伴着自己,无论自己回家后空荡荡的房子是否让人倍感冷清而孤单,他都丝毫不改自己对工作的坚持,不改对每一次飞行任务的全心投入。
寒冬的凌晨4点30分,准备执飞早上8点航班的关书英该起身洗漱了。没人“叫起”,他的枕边就总放个闹钟,从不耽误一分钟机组的进场时间;飞回家后,冷清的厨房没人做饭,他就买便餐,随便“对付”一下又开始温习明天的飞行要点;没人聊天,他就打打篮球、听听音乐,充实一个人的生活时光。
“和长灵(指妻子)两地分居了14年,直到后面公司把她和女儿接了过来,我才觉得生活有点'暖和气儿'了。”在关书英的家庭老照片相册中,我们看见关书英与妻儿紧紧依偎,这个东北汉子的眼中满是柔情,但脸上的神色却又透露着些许的愧疚。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由于飞行工作需要,关书英或许不能像其他男人一样,在妻儿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时常陪伴在她们身边。然而,他却把更多的陪伴与呵护,把更多安全和幸福,奉献给了他看作亲人一般的旅客。他是蓝天中的“孤影英雄”,看淡了自己的离别,却成就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团圆。
--衣锦还乡未白头,不觉河梁已携手。关书英怎能不为之留恋。
四十年的飞行光阴,在关书英每一次专心操作中弹指即逝。最后一个执飞的航班上,身披着“光荣退休”的绶带,下机前,关书英再次把手搭在了曾触摸过无数次的飞机拉升杆上,感受着尚未完全褪去的热度与此刻仍旧熟悉的手感。
为了庆祝他的圆满“收官”,南航贵州公司副总经理陈詟及部门领导、同事,同航班的机组人员纷纷与他在客舱内、机坪上合影留念。让关书英惊喜的是,就连正在同一公司地面服务保障部上班的女儿也赶到了飞机舱门口迎接,共同见证并庆祝他的“衣锦还乡”。
携手上河梁,壮志未白头。送别晚宴上,公司及部门领导再次对关书英对贵航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对其家属数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和支持表示感谢。接过公司领导赠送的退休纪念品,关书英眼眶微润,久久难言。
曾经,那一个好奇而聪颖的17岁少年,只因和同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了“我为祖国去飞行”的招生横幅,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从吉林省数千名学子中脱颖而出,只身来到了长春航空预备学校,开始了他的飞行旅途;曾经,那一个朝气而勤奋的军人,牢记着服务国家与人民的使命和信念,先后辗转云南、湖北,与远在河南的妻儿分离几千个日夜,忘我地投入到CJ-6、米格-15等多种机型的飞行任务中;曾经,那一个稳重而和蔼的父亲,在无数个夜里,左手,是辉映着星光的飞行徽章;右手,是一张有着女儿乖巧甜美笑容的照片。
“我很敬佩爸爸,他是个稳扎稳打、尽职尽责的人。不管是否将面临退休,他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部门通知他参加的培训或会议。从不会说自己要离开了,就松懈下来或不在状态。这种作风于我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活中他是慈父,每次他穿上围裙,和妈妈一起做饭的时候,就是我们全家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关书英的女儿说,此刻,她只想对爸爸说--辛苦了。
“公司发展前景很好,平台也搭建的很好。希望年轻一代的飞行员多用心、多努力,一定会有收获。25年来我们的飞行安全抓得很紧,但我们仍要防止思想麻痹。出了安全问题,再好的效益也要被'一票否决'。”临别前的关书英仍在殷勤嘱咐。他对祖国爱的深沉,对党和人民爱的深沉,对公司和家人爱的深沉。他把一生志向与抱负,书写在了每一次的匆匆聚散里,书写在了40载的云海俯仰中。(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王晨、李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