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何丹 通讯员杜兰 报道:川航机长李志远的办公桌上放着航医王春晖的一封信。满满4页纸,写的都是对他个人健康的分析、健康干预计划和监测随访计划。最令李志远高兴的是,其体检各项健康指标均有改善,健康等级由C级变成了B级。
两年来,川航以“航医进中队”开展飞行员健康管理工作,为每个飞行中队指定一两名航医作为责任航医,深入飞行中队,依据健康管理方案对所属飞行员进行持续健康管理,做到“一对一问候、一对一提示、一对一服务、一对一指导”。
依托这套极具特色的健康机制和健康促进管理模式,川航持续保持着空中失能发生率为“零”的安全态势,在降低常见病发病率、提高体检合格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空勤地面突发疾病及时掌握和妥善处置率达100%,体检合格率提高2.2%,健康等级为C级的人员从334名减少到112名。
矛盾凸显:健康VS安全
根据民航西南管理局航卫处制定的空勤人员健康等级评定标准,2014年川航飞行员A级健康人群比例仅为15.5%,处于亚健康和疾病状态的飞行员比例高达84.5%,显示了飞行员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川航机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飞行员健康与安全运行、生产效率的矛盾随之凸显。
川航清醒地认识到,航卫保障不应该只停留在日常体检、航前放飞等常规工作上,通过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系统健康管理,才是提高和促进飞行员身体健康的根本途径。
这就要求航医拥有疾病预防和临床诊治的丰富专业知识,具备主动管理的意识和服务观念、沟通交流与随访指导的技巧。然而,既往人力资源的缺乏导致航卫中心难以实现专业技术与保障服务的深度融合。
管理转型: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
为切实深化空勤健康管理工作,提高航卫对保障飞行安全和飞行实力的管控能力,川航将航医室、医疗室、分公司航医室等科室合并组建成立了航空医疗卫生中心,升格为一个正级部门。同时,川航历史上第一次把航卫中心放在公司级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第一次将飞行员健康状况纳入安委会月度安全状况汇报内容,第一次把对飞行员的健康管理纳入年度安全运行的重要考核指标。
目前,川航航空医疗卫生中心下设航医室、重庆分公司航医室、云南分公司航医室、医疗卫生室、综合业务室,共计36名干部员工,并特别成立了健康管理项目组,分管航医全面覆盖2个分公司、5个运行基地。
前移关口:健康管理“四步走”
在全面分析飞行员疾病分布情况、职业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健康管理理念方法,川航研究制订了飞行员健康管理工作方案,主要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评估、实施健康干预、监测健康动态4个步骤来进行。
一是建立健康档案。分管航医通过详细问诊,采集飞行员的饮食结构、锻炼习惯、吸烟及饮酒情况等个人生活方式信息,掌握健康现状、既往病史和个人家族史,并结合体检数据信息,为每名飞行员建立了完整的基础电子健康档案。目前,川航已累计建立飞行员健康档案1346份。
二是开展评估分类。在档案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参照民航西南管理局航卫处制定的《飞行人员健康分级管理手册》分级标准,将飞行员健康科学分为A级(健康维护级)、B级(重点预防级)、C级(重点促进级)进行管理。同时,2016年初,为切实防范空中失能情况发生,按照疾病风险程度,川航在B级、C级基础上筛选了“高风险、重点人群”予以专项管理。
三是实施个体干预。分级不同,干预项目和重点不同。特别是针对C级人群,采用健康促进和临床医疗相结合的方法,与飞行员一起制订疾病矫治方案,督促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空中失能风险。鉴于空勤人员工作时间和场所的不固定性,除了面对面沟通和电话、短信、微信联系外,每次体检后分管航医还会为每名飞行员书写《给飞行员的一封信》,内容包括飞行员的体检异常项目及临床意义、主要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干预计划及改善目标等。
四是定期监测随访。定期对飞行员执行干预计划的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监测并记录健康动态。其中,C级人群每3个月监测随访1次,每年面对面随访2次,异常实验室指标每3个月复查一次。
目前,川航已实现航医全面进驻飞行中队,对飞行员健康管理不留空白,对空乘、空保实现群体健康管理全覆盖,“四步走”健康管理体系已建立并趋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