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航空运输
民航记忆:1938年中国就有空姐你知道吗?
来源:《中国民航报》2015-04-17 14:11:49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谷鸽、张秀辉 报道:在中国民航发展的几十年中,乘务员群体从当年的“十八姐妹”到今天的几万人。与此同时,空中乘务员的招聘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成为民航发展的一个独特符号。

  闲聊中诞生新行业

  他们的职业是空中乘务员,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空姐”“空少”。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在今天被人们认为代表着航空公司形象和精神的职业来自于80多年前的一次闲聊。

  1930年,波音航空公司驻旧金山董事史蒂夫·斯廷普森(SteveStimpson)和护士艾伦·丘奇(EllenChurch)在一次闲聊中讨论,将医学护理服务项目带到飞机上,可以发挥护士的技能和女性温柔细腻的性格,更好地照顾乘客身体健康,稳定旅客情绪。公司决策层认为,这可以将飞机副驾驶员从充当服务员的苦恼中“解救”出来,更有利于飞行安全。就这样,艾伦·丘奇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空中乘务员。随后,又有几位护校毕业生加入到了空姐的队伍中。

  聘用空姐的尝试在波音航空公司取得了成功。当时,空姐的服务项目包括飞机客舱乘务员、勤务、机务、航油等多个岗位的工作,如清扫机舱、擦地板、整理座位、紧急出口管理、为飞机加油、协助飞行员将飞机推入机库等。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瑞士、荷兰、德国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航空公司也都效仿波音航空公司,开始聘用女性作为乘务员。空姐一时成为引人注目的新星,成为“飞向蓝天”的代名词。

  “空姐”引入中国

  1929年,美国寇蒂斯·赖特飞机公司与中国政府合作,成立了民国第一家民航公司——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但那时的飞机上还没有空姐。

  中国最早的空姐诞生于1938年前后。而那时空姐招聘的条件,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193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招聘空姐。据上海《申报》记载,1937年,欧亚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的前身)招聘空姐的条件是:年龄20岁~25岁,体貌端正,身高1.5米~1.7米,体重40公斤~59公斤,能讲国语、粤语、英语,并能读写中英文。由于条件的限制,直到1938年1月才招聘到了6名合格的空中小姐。

  此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空姐招聘的条件都大同小异,即年龄在25岁左右,有一定学历,至少能熟练地讲国语和英语。

  1948年,中航的空姐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也只有20多人。当时,中航和央航的空姐总共加起来也就几十人,像C—200这样的大型客机有2名空姐服务,一般的飞机只有1名空姐提供服务。

  新中国“十八姐妹”的传奇

  1955年8月,在北京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空姐的招收工作。与新中国成立前的“登报招考”不同,这次招收充满了神秘色彩。除了2名来自民航局的工作人员外,剩下的16名入选者均来自北京各中学,年龄都在十八九岁,这就是有名的“十八姐妹”。而此次空乘招收,政治条件被放在了第一位:首先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必须合格,共青团员尤其受欢迎;其次是本人是否品学兼优,能否吃苦耐劳。至于外表、长相,则被放在后面考虑。同年底,中国民航局在北京市教育局的配合下,经过精挑细选,共选中18人,新中国第一代空姐由此诞生。

  1956年初,这18名空姐集中进行了半年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先地面,后空中。地面服务知识,包括值机、配载、气象、航行、运输、旅客接送等;礼节、服饰方面,则请了外交部礼宾司工作人员讲课。接着上飞机进行实习,在本场随机做几十个起落,以适应空中反应。

  据“十八姐妹”中的李士云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飞机及机上的供应物品同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那个时期的飞机小,多半是苏式前三点和后三点的伊尔-14及立二机型,旅客座位只有十几个,最多24个,每架飞机上只有1名乘务员。因为客舱不是密封的,受气流影响很大,所以一遇到坏天气,如雷电厚积云时,飞机就会严重颠簸,旅客也会因颠簸缺氧而呕吐。而且,那时旅客及机组人员不能在机上用餐,只能通过其他工作人员在中途航站处事先准备好空勤灶及旅客的餐食。由于条件恶劣,那时飞行一天下来,机组工作人员累,空姐更累,旅客也不舒适。特别是飞西北航线,那里多是沙漠地区,气流很不稳定,飞机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上下颠簸着与雷鸣电闪搏斗。飞行员如果没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飞行经验,判断稍有失误,就会造成机毁人亡。”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新中国的首批空姐得到了锻炼,增长了为旅客服务的经验。在航路天气不好飞机严重颠簸时,依然能来往于客舱间,给旅客送去温暖和真诚的微笑。

  由于当时全国只有这18名空姐,所以她们每个人都肩负着繁重的飞行任务,外国友人、党政要员都曾在她们的悉心服务下,度过舒适的空中旅程。但令姐妹们最难忘的,要数执行周总理专机任务。据与总理接触最多的王竹报回忆,1957年~1967年,她陪同周总理飞遍了全国几十座城市。一次,飞机在平稳飞行中,周总理坐在小桌旁阅读文件,放在桌上的茶杯有时会随着发动机的旋转产生共振,茶杯与托茶盘之间发出“咯咯”的响声。王竹报注意到,周总理几次将目光从文件转移到茶杯上。她知道,这不协调的声音破坏了机舱内的宁静,影响了周总理的思绪,于是就拿了一块小毛巾,垫在茶杯与茶盘之间。杂音没有了,周总理满意地点点头,拉着王竹报的手说:“小王,你很细心,又很聪明,服务工作就应该做这样,要善于观察,要分析研究旅客心理,把服务工作做在旅客提出要求之前。”

  当时的毛泽东主席也曾亲切地称空中乘务员为“红色空中小姐”,红色空姐成为了那个年代共和国天空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初期,民航各管理局在招收空乘时,基本沿袭了过去重政治条件的做法,但是已经渐渐对文化程度有所重视,且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979年,中国民航脱离空军代管,民航沈阳管理局正式成立,于是招收了第一批由地方上公开招聘且没有军籍的“空中小姐”。她们掀开了中国民航服务史上崭新的一页。后来,空乘开始由航空公司主导招聘,对应招者的外貌要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所谓的政治审查基本被废止了。

  1979年,民航总局在北京、上海、广东、甘肃、四川、辽宁6省市招收空中乘务员时,文件规定:“招收条件: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历史清白,政治可靠,思想进步,五官端正,身体健康(按空降兵体检标准),身高1.6米~1.68米,体重与身高比例相称;高中文化程度,会讲一门外语;年龄为17周岁~20周岁。”“招收办法:目测、口试、笔试、体检、政审。统一考核,择优录取”。当时,几乎是按照选空军的标准来选空姐的,考核时要经过多个环节,尤其对体质的考察比现在要严格许多,身上不能有疤痕,脸上不能有痘痘。

  正式招收前在征求各地意见时,除广东、四川、上海基本同意外,其他省、市有的提出只能在知识青年中招收,有的不同意考试,不能规定身高、体重等。最后,经过国务院审批确定后,还是按照民航总局提出的条件招收,招收工作于1980年元旦以后正式开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使用的是飞行中机身颠簸剧烈、客舱内煤油味重的机型。经过长期的军事化训练,招收的空姐才适应了空中的平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飞机密封性不强,噪音较大,客舱内没有增压,夏天时,机舱内的温度与外面的温度都在35摄氏度左右,热浪滚滚,飞机上所有旅客都被颠得呕吐不止,面色惨白,可乘务员还要强忍不适,咬牙为旅客送水。当时的空姐穿着8厘米高的高跟鞋,为乘客递送玻璃瓶饮料和小包装香烟,这些在今天看似简陋,甚至违规的服务,在当时是最标准的。

  1988年,大学生乘务员给民航招聘空乘带来了新的冲击。当年1月12日,北京电视台报道了民航北京管理局将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收10名~30名空中乘务员的新闻。前往民航北京管理局招飞办公室的大学生络绎不绝,咨询电话不断。短短3天,北京17所大专院校的250多名应届毕业生正式报名。在通过初试合格的50人中,包括专科生10人、本科生40人。最终,15名大学生如愿以偿。然而,没过几年,这批高学历的空乘先后离开了乘务员队伍。很快,空中乘务员这个职业成了“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虽然经过了这一年的冲击,但“蓝天梦”仍然是当时年轻女孩子们的梦想,不断有一些拥有高学历的应聘者走了进来,往往招数十人,报名者达数千人。1990年8月,民航第25飞行大队在哈尔滨市招收20名合同制空中乘务员,1200余名女青年踊跃报名。无论在什么时代,能够飞上蓝天,一睹遥远而神秘的天空,圆自己的蓝天梦,都令人无比自豪。一代又一代的空乘用自己的心血,使中国的天空更加靓丽。
 

责任编辑:张薇 000
推荐新闻: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五一节前安全专项行动
绵阳机场顺利完成活体器官运输保障任务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作风建设专项工作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下好消防“关键棋”...
中南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派员参加广东省...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高效完成空管光...
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与中南空管局...
中南空管局全力做好地空通信设备民航准...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与飞行服务中心...
“海口航空邮件快件监管中心项目—海口...
中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塔台管制室多措并举...
中南空管局技术保障中心多措并举筑牢雷...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多维度备战空管系统...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通信枢纽室“星...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多维度开展春季安全教育
江西航空青年:见义勇为显担当 寒夜善举...
传承雷锋精神,闪耀国门安检——首都机...
哈尔滨机场将恢复叶卡捷琳堡航线
天津滨海机场:强化鸟击防范治理举措 提...
江西航空举行2025年航线维修责任放行人...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