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起,我国航企将执行《关于加强客舱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96号文件),该文规定“航班起飞后20分钟及落地前30分钟内,客舱乘务员不得从事与安全无关的工作只履行安全职责”,意味着规定中的这50分钟为“不服务”时间,也意味着一些航班尤其是飞行时间为一个小时以内的航班将不会再提供机上餐食。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朱思平 通讯员杨飒 报道:针对目前全行业客舱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民航局于去年10月16日正式下发96号文件《关于加强客舱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96号文件),对客舱乘务员的定位进行了明确,强调必须通过调整服务程序等措施加强客舱乘务员的疲劳管理,以落实客舱安全管理岗位职责,确保飞行安全。
为什么要规定“不服务”的时间?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架飞机从起飞到到达巡航高度(10000米)大概需要20分钟,而从巡航高度到落地差不多需要30分钟。飞机在起飞和落地时要经过对流层的底部,这是大气气流最不稳定的区域,所以在这个区域容易造成颠簸,是飞机发生的颠簸高发区域。同时在这区域鸟类的活动也最频繁,经常发生鸟击事件。
如果是在这个阶段进行客舱服务,不管是对乘务员还是对旅客都是不安全的。特别是起飞后3分钟和降落前8分钟的“黑色11分钟”,80%的飞行事故都是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内。况且,如果乘务员在飞机发生颠簸还在收拾餐具,很有可能因为没有系安全带而受伤,餐具飞起也有可能导致旅客受伤。因此,“96号文件”做出了“航班起飞后20分钟及落地前30分钟内,客舱乘务员不得从事与安全无关的工作只履行安全职责”规定,完全是为了保护乘务员和旅客的安全。
其实,民航局颁布的《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CCAR-121部)中明确将“客舱乘务员”定义为“出于对旅客安全的考虑受运营人指派在客舱执行值勤任务的机组成员”,将客舱乘务员定位于机组成员,是保障飞行运行安全的人员,并明确客舱乘务员的首要职责是保障客舱安全。因此不难看出,96号文件中的相关规定,并不是创新,而只是再次明确了客舱乘务员的定位,增强了客舱乘务员的安全职责。可以说,“96号文件”的诞生是敬畏生命的体现。
看似有影响但影响并不大
“96号文件”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实施一个多月来,并未在旅客中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大部分旅客对机上餐饮的变化“没有察觉出来”;知道变化的旅客,大部分都表示“理解、并支持这样的规定”。
“根据一般客舱服务的餐饮程序,一架飞机在满客情况下完成全部客舱正餐服务至少需要50分钟至1小时,点心餐需要40分钟,只送饮料也需要约30分钟。”南航珠海航空有限公司客舱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规定对于1~2个小时的航班餐饮服务影响较大,为了能够确保落地前30分钟完成服务程序,也许以前送正餐的航班以后会改成冷餐或者点心餐,供应点心餐的航班也许只能供应饮料了。但是对于两个小时以上和一个小时以内的航班几乎是没有影响的,因为,两个小时以上的航班,本来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餐饮服务;而一个小时以内的航班,在此之前也都大多是不配餐的航班,即便以前是配餐的航段,旅客用餐也都是很匆忙的,并且部分旅客也表示一小时的航班并不需要在机上用餐,只要有舒适的休息空间和一瓶矿泉水就足够了。
这是该公司客舱部提供的“珠海-长沙-西安”航班机上餐饮的变化情况:珠海-长沙航程为1小时10分钟,过去配的早餐是炒米粉+大饮料(有茶、咖啡、可乐及多种果汁供旅客选择),现在改配一小包花生米+矿泉水;长沙-西安航程为1小时50分钟,过去配的是正餐(热)+大饮料,现在改配正餐(热)+矿泉水。“这样配是有根据的。”该公司客舱部有关负责人说,“过去短程航班餐食浪费很大,发出去的餐食回收率很高”,主要原因是:时间短,来不及用餐,这是其一;其二是,许多旅客尤其是年轻的旅客因航程短,会选择在目的地用餐。“所以航企从飞行及旅客安全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机上配餐,最大限度地为旅客提供餐饮服务”,因此,一些旅客担心“空中服务将会消失”、“坐飞机要自带'干粮'”是不必要的。
“96号文件颁布后,南航部分航线已经对现有服务流程和对乘务员的培训、训练等管理规定及时做出了调整。”这位负责人表示,虽然96号文件的执行使机上餐饮服务流程减少,但是空中服务不只是餐饮,南航将继续坚持“一切从顾客的感受出发,珍惜每一次服务机会”的服务理念,通过提供“可靠、准点、便捷”的优质服务,致力于满足并超越客户的期望,用更好的服务态度,用心、贴心、细心地在打造“中国最好、亚洲一流、全球知名的国际化规模网络型航空公司”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更新中国民航最佳安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