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北京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这两座现代化的交通枢纽里,首都机场集团物业公司的员工都会用一次次及时的服务、一句句暖心的问候、一个个感动的瞬间,让旅客从进入机场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温暖和安心。
暖心相助 护送特殊旅客
在首都机场T2航站楼里,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踏上扶梯,手中的行李让她略显吃力。突然,一个孩子在电梯上摔倒,母亲惊慌失措地去扶孩子。
“危险!”不远处,行李车员工关中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像离弦的箭一般冲过去,右手精准拍下急停按钮,左手稳稳托住即将滚落的孩子。
在不远处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停车楼里,两位老人在冷风中拖着沉重的行李,显得有些慌乱。他们一次次掏出手机拨打司机电话,听筒里反复传来的声音像刺骨的寒风:“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老人望着熙攘的人群,眼神里满是焦灼和茫然。
“大爷大妈,这么晚了,需要帮忙吗?”物业公司停车分公司东区运管部员工张一郎在巡查时发现了他们。得知情况后,他一边主动帮助老人联系司机,一边安抚老人的情绪。“孩子,真是麻烦你了。我们年纪大了,手机用不明白,要不是遇见你,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张一郎笑着说:“大爷大妈,您们放心,我一定给您们安全送上车。”在去往停车点的路上,他刻意放慢脚步,不时回头确认老人是否跟上。将两位老人安全送上车后,张一郎目送着车辆缓缓驶离。深夜的停车楼依然寒冷,但他站立的身影犹如一盏不灭的灯,不仅照亮了这条回家的路,更温暖了这个寒冬最需要帮助的人。
晨曦坚守 完璧归赵暖人心
4月的一个清晨,料峭春寒笼罩着机坪。物业公司绿化环卫分公司机坪保洁员崔福州执行日常巡视任务时,在560机位附近发现一台被遗落的移动终端设备。面对贵重物品,他深知失主必定心急如焚,当即采取行动。
崔福州先按规定流程上报当值班长,同时选择在原地耐心守候。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不顾机坪上刺骨的寒风,始终坚守在发现物品的位置,期盼着失主前来认领。
在久候未果的情况下,他通过机坪保洁巡视班司机的传呼台,在机场范围内发起寻物问询。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正在焦急寻找设备的失主。
当失主匆匆赶到现场,看到在寒风中守候多时的崔福州时,激动地连连道谢。面对失主的诚挚谢意,崔福州朴实地说:“这只是我工作中的寻常小事,但能帮助您找回重要物品,我也感到很欣慰。”事后,深受感动的失主特意制作了锦旗,专程前来向崔福州表达谢意。这个清晨发生的故事,不仅见证了一件失物的完璧归赵,更展现了一名普通物业人恪尽职守、真诚服务的高尚品格。
跨越语言 助旅客寻外籍友人
在大兴机场熙攘的国际到达区,物业公司大兴管理部航站楼一层保洁班长刘苏香的目光被一位孤立无援的外籍旅客吸引。他紧蹙的眉头、徘徊不定的脚步和泛红的眼眶,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格外显眼。
刘苏香上前尝试用中文询问,对方立刻用流利的中文回应,仿佛在迷途中终于看到了路标。他焦急地解释,自己与一位完全不会中文、没有手机的朋友走散了。一个懂中文的外国人却因同伴的语言隔绝,在偌大的机场里陷入了长达4个小时的绝望寻找。
“别慌,我们一起找。”刘苏香的承诺成了他的定心丸。她陪同寻遍航站楼内各个角落,询问各路工作人员,却一无所获。
在困境之中,刘苏香改变了思路:“我们去派出所,看监控。”在派出所,她成为沟通的核心桥梁:一边将求助旅客的中文信息准确转述给民警,一边协助定位监控范围。这一刻,她的角色超越了普通的引导,成了一名真正的“翻译官”和“协调者”,连接的不仅是语言,更是解决问题的路径。
当监控画面最终锁定那位在休息区安静等待的朋友时,希望被重新点亮。重逢的场景令人动容:懂中文的旅客冲上去与朋友紧紧拥抱,然后回身用力握住刘苏香的手,“谢谢”说了又说。而那位始终沉默的朋友用全世界通用的手势——高高竖起的大拇指,表达了他全部的感激。
两位外籍旅客,一位用流利的中文诉说了困境,一位用无声的手势传递了谢意。而刘苏香的善意和专业成为连接他们并最终化解这场寻友危机的温暖纽带。
从扶梯旁的奋不顾身到停车楼里的暖心陪伴,从机坪上的执着守候到跨越语言障碍的寻友相助,物业人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温暖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它在每一次伸手的瞬间、每一个守护的身影里。(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陈斯文)(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