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零点,首都机场航站楼内旅客渐少,而在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一场特殊的“小火车保养大作战”悄然开启。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旅客捷运系统日均承载4万多旅客,是连接T3C、D、E楼的交通“大动脉”。而其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背后离不开首都机场捷运系统的幕后英雄。
零点一过,中控室工作人员迅速行动,将系统从白天双轨运行3-5组车模式切换为双轨运行2组车模式,为车辆下线维保创造条件。这一过程如同与时间赛跑,既要确保系统持续运行,不影响旅客出行,又要在有限时间内安全高效完成检查项目,对运控员的操作和协调能力是巨大考验。

系统维修人员对车辆设备进行检查(孙海龙/摄)
凌晨1点至4点是维保黄金时段。轨旁维修人员在进入轨道区作业前,仔细检查手电、反光衣、试电笔等六大安全装备,确保自身安全。随后,他们对站台门、道岔、轨旁设备和配电设备进行精细检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安全运行的细节。在ATC机房,通信和信号设备也接受全面维护,保障捷运系统的“中枢神经”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地下车辆维修中心灯火通明。维修员对收回的车辆进行断电处理,开展隔日检和PM2500公里维保工作。隔日检涵盖车下集电器、导轮、轮胎等设备的例行检查,维修员们手持手电,认真查看每一颗螺丝、螺母。PM2500公里维保则是对隔日检的补充升级,增加胎压、录像检查和车载ATC电脑数据检查等项目。无论是何种维保工作,都需要维修人员凭借扎实技能和敬业精神,确保车辆安全运行。

系统维修人员对轨旁设备进行检查维护(杨磊/摄)
中控室在整个夜间发挥着核心协调作用,运控员不仅要关注各项工作进度,还要根据运营需求,合理调配车辆,增加国际车厢数量,充分发挥捷运系统的运输效能。他们在夜航期间,巧妙规划运行线路,让完成保养的“小火车”重新投入运营,再安排其他车辆进行维保。此外,运控员还会对当天运行数据和航班数量进行分析汇总,为次日运营提前做好人员部署和保障安排。

捷运中控室工作人员密切关注系统运行情况,做好指挥协调工作(高月琴/摄)
凌晨4点后,早高峰即将来临,捷运系统各岗位工作人员再次忙碌起来。轨旁维修人员检查站台显示及引导指示标识,车辆维修员对车内灯光、设备锁、灭火器等进行发车前检查,驾驶员确认车辆状态和环境卫生。在运控员的统一指挥下,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随着“检查完毕,发车出库”的指令下达,一辆辆“小火车”上线载客,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
首维公司首都机场捷运系统的工作人员,无论昼夜,始终坚守岗位,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们的辛勤付出,保障了“小火车”的安全平稳运行,为旅客的平安顺畅出行保驾护航。正是这些幕后英雄,让首都机场的运转更加高效、有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丰蘩 通讯员 陈方方)(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