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即将于2月20日投运,成为中国机场建设的新标杆。作为陕西省民航发展的“头号工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不仅是中国民航局支持的“标杆示范项目”,也是西北地区投资规模最大、建筑体量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机场建设工程。扩建工程按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8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的目标设计。工程将现北跑道改造为平行滑行道,新建北一、北二和南二3条跑道;新建70万平方米的T5航站楼、35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新建东货运区,扩建西货运区;配套建设辅助生产生活设施及水、电、气、暖、道路等市政能源设施,机场工程总概算469亿元。
T5航站楼的各项创新与特色,展现了如何通过智能化、人性化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实现当代与历史的交相辉映。
历史底蕴的当代表达
T5航站楼在设计理念上注重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建筑概念源于古都长安的城市规划格局及唐代大明宫含元殿的建筑风格,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航站楼内部,西部机场集团打造出国内机场最大的古建筑商业群,该部分设置于主楼20.5米层,继承长安城九宫格棋盘式格局,采用现代材料与数字化建造技术,以现代工艺复刻汉唐盛世、丝路长安的传统美学。

世界上第一座机场里的博物馆,出现在文物大省陕西毫不意外,领衔展出的第一件国宝将是“秦公镈”
在古建筑群核心区域设置天幕投影,呈现大唐图案视频,这是目前国内机场最大的天幕系统,采用72台投影设备,运行后可呈现文化名卷、西安景观等图案,再度呼应机场文化内涵的设计理念。
此外,西安机场对原有的停机坪跑道混凝土进行深度加工再利用,形成了特有的“跑道石”地面,实现废旧材料100%利用。同时,在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首次应用预制空心桩内夯载体桩技术,全面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跑道石再次应用于航站楼,简约而不简单,完美契合建筑气质的同时,也是人文积淀彰显
航站楼内设置了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馆,这是全球首个在机场内设置的博物馆,总面积约6400平方米,集中展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在历次建设期间考古发掘的文物,成为西安文化展示的新窗口。
机场“智慧大脑”的能量
2月11日0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HOC联合运控大厅正式启用,负责全机场所有航班的指挥调度。壮阔的新大厅面积达1700平方米(含POC、SOC),核心功能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规模居全国前列。信息系统全面迭代升级--所有的生产运行数据汇集到整个联合运控大厅,共新建了75个系统,涉及111个业务流程,引接了涉及民航局、空管、航司的18大类数据、6400个数据项。

机场大脑——HOC,迭代进化的形态
大厅设置的7个岛台,规划了108个席位,业务涵盖了机场运行指挥、放行协调、航班保障、旅客服务、场道协调、运维管理六大功能模块。每座岛台的氛围灯在日常情况下显示绿色,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根据严重程度、影响范围、涉及单位会显示红橙黄蓝等不同警示颜色,让大厅全员能够迅速进入事件处置状态,所有席位有效联动,形成了统一指挥、协同决策、数智运行的全新工作格局,机场资源得到了高效调配,航班指挥的安全有序得到保障。
场面监视系统实时显示所有飞机的实时位置,使航班落地后加油、行李、清洁、配餐等保障链条时间更精确、衔接更紧密、效率更高,解决了地面保障效率和密切衔接问题,实现航班运行更加准点、旅客更少等待。
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实时显示西安机场的气象信息,便于大厅各席位随时掌握本场的天气情况。
新建大场景摄像机监控画面,通过接入2万路视频监控全景呈现并调取机场各区域实时运行画面,实现了对各区域需关注的异常行为自动识别、精确定位和轨迹追踪,构筑起机场全域安全防范体系。
西安机场能源中心负责控制机场的水、电、气、暖(冷),将各个区域的数据集中接入,通过大数据、智能感知系统和模型分析,对不同区域实现统一的调度指挥和标准化管理。智慧化控制系统会依据航班离港到港时间、旅客人数、出入口位置、室内温度湿度等信息,通过大数据模型进行预判,提前调整旅客途经区域的温度、照明等,让旅客到达航站楼后拥有更加舒适的体验。“相当于有了远程的眼睛和大脑,拥有了更加科学的方法和经验,是一种根据旅客需求及时匹配响应的控制方式。”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能源管理中心负责人张峰说。
科技进步升级便捷出行
T5航站楼内优化各类中转流程,打造“最佳中国中转机场”,全面压缩最短转机时间,实现所有中转流程最多办理一次手续,最多转换一次楼层,极大提升旅客体验。采用近机位国内到达出发混流模式,设6个中转办票区,国内转国内旅客下机后到就近的中转区办理值机,步行至目标登机口候机。T5航站楼设置22个可转换机位,满足国内、国际旅客的到达、出发流程,便于国际和国内互转旅客办理中转手续。
航站楼内建设有8座值机岛,4个国际、4个国内,每个值机岛建有28个值机柜台,缓建2个值机岛,分布在C和K区域;为给旅客提供值机便捷,主楼设置了60台自助值机,14.5米层40台,7.5米层20台。国内值机岛均采用自助与人工可转换柜台,国际设置为人工柜台,同时,还在GTC设置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集中区,更加方便旅客办理值机、行李托运手续。在旅客流程设计上采用“双层出发、双层到达”的客流组织模式,能够实现国内、国际始发旅客同层出发,不用转换楼层,大幅提升旅客的舒适度和出行效率。
西安机场优化国际流程,将海关安检进行合并,采用一次过检模式,极大提高了旅客的通行效率。国内旅客在航站楼进门闸机处采集人脸信息,与身份证对应,进航站楼后值机、托运、安检验证、登机均可利用人脸信息实现无证通关。
如自助回筐系统传动装置,自助回筐滚轮采用包胶不锈钢材质,大幅度减少设备运行噪声。防漏验一体机,与回筐设备一体化安装,可提示旅客过检状态,辨识度高,便于安检人员快速拦截未安检旅客,提高工作效率。创新设计一体化安检柜台,所有设备定制开模,解决安检验证桌面设备繁多、布线杂乱的问题。人包绑定及复检X光机,人包绑定实现旅客与行李信息精准匹配,解决异常、应急情况下,旅客行李信息的快速关联回查。“设计之初就已经跟海关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对接。在过安检的时候,对后台而言,除了旅客进行安检外,行李也需要通过海关检查和安全检查,但旅客的感受是只需要检查一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安检护卫部资产技术科副经理齐津刚表示。
行李系统建设中,西安机场打造出全国最大、最为复杂的全封闭式悬吊行李钢平台系统,行李识别率从90%提升到99%以上,有效避免错分出发旅客的行李,提升到达旅客提取行李的效率。行李输送线长达37公里,行李传送速度最快可达2米/秒,行李从值机柜台至出港转盘平均处理时间约为10分钟,最快仅需5分18秒。
旅客在T5航站楼外的综合交通中心即可提前办理行李托运服务,享受出行便捷。T5航站楼采用自助行李托运及低高差设计,将称重输送机高度降低至5厘米,旅客将行李箱轻轻一推,箱子就能倾倒在安检传送带上,完成值机行李的交运。T5航站楼投运后,每小时可处理1.8万件进出港行李,为旅客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此外,在旅客安检后通往值机口的沿线设置智能服务机器人、无障碍标识及洗手间等,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T5航站楼建设了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与航站楼通过室内多层连接,航站楼与地铁、城际的换乘距离分别为140米和300米,旅客在机场就能实现与各类交通方式的立体换乘。
T5航站楼将率先执行中国东方航空、上海航空、中国联合航空等3家国内航班及所有国际、港澳台地区航班。其投运将有力支撑区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推动交通强国建设,助力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编辑:张彤,校对:李季威,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