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何丹 通讯员石岩松 报道:12月7日,成都航空枢纽(即: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7000万人次。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成都成为我国内地第4个年航空旅客量突破7000万人次的城市,成功晋升中国内地“七千万级航空城市俱乐部”。这是成都航空枢纽发展历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至此,成都作为中国民航“第四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从高空俯视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龙泉山脉,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间,山脉两侧的两座机场犹如巨大的羽翼向东西两侧延伸。东侧的天府机场在通航第二年迎来民航市场快速复苏,焕发蓬勃生机;西侧的双流机场主动按下暂停键,启动T1航站楼提质改造工程,目前仅保留T2航站楼和一条跑道运行,实现了提质改造下的安全高效运营。
今年以来,成都航空枢纽在民航局、四川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抢抓机遇,乘势而起,“两场一体”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已初步显现。一“动”一“静”间,两座机场比翼齐飞,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水平建设,更好地服务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动”,多措并举实现“三连跳”
2023年3月26日,天府机场首次开始运营国际(地区)航班,开启中国西南地区联通世界的“新国门”,天府机场发展提速。7月,天府机场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9月,首次突破3000万人次;11月,首次突破4000万人次,实现了旅客吞吐量千万级“三连跳”,刷新了中国民用运输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净增长速度的新纪录。
天府机场旗帜鲜明突出党建引领安全,积极发挥“1+8”机场管理委员会作用,加强与各驻场单位之间的协同联动,全面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夯实安全基础。通过上线“智慧资源管家”系统,实现机位、登机口、进港行李转盘自动分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有效提升;深入开展靠桥率提升行动,全天候机位调整率降低76%,靠桥率从69.49%提升至83.2%,提升了13.71个百分点;投用全球首条L4级全自动登机桥,升级自助值机系统,显著提升机场运行效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天府机场顺利完成成都大运会、春运、暑运等重要保障任务,全年平均航班正常率达89.02%,运行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位于全国机场前列。
今年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班转场至天府机场运行后,天府机场紧抓航空市场复苏机遇,加大力度推动国际航线复航和加密。截至目前,已复航伦敦、多哈、伊斯坦布尔、悉尼等17条国际航线,加密法兰克福、罗马、首尔等27条国际航线,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总数达到51条,恢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建成辐射亚洲、连接欧美、通达大洋洲及非洲的航线网络。11月24日,成都=洛杉矶航线复航,天府机场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率先恢复连接中美直飞客运航线的机场。近期,天府机场还将复航近期将新开比什凯克,复航河内、长滩岛,加密首尔、曼谷及芽庄等国际航线。
同时,天府机场持续优化国内航线网络,在航线质量和覆盖范围上同步发力,稳步提升核心干线市场份额,实现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航班量全天均匀覆盖,进藏、进疆航线和省内支线航线进一步加密,更好地满足旅客日益多元化的出行需求。截至目前,已累计开通国内航线305条、航点183个,国内航点通达性全国第一。
天府机场聚焦中转枢纽能级提升,创新民航局“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启动全国首创的“拉萨—天府中转通程快线”试点项目,携手各航司开通拉萨经天府中转往返首都、广州、虹桥、长沙、南京等7个航点的通程快线,旅客经天府机场中转可达190多个城市,其中国际及地区城市近40个,巩固了成都进出藏门户枢纽地位。天府机场充分发挥“五进五出”航班波的枢纽集散作用,通过“支线—干线—国际”、“亚洲—欧洲/大洋洲”中转航线网络科学规划,加强国内—国际中转衔接,持续扩大中转便利化服务范围,全面提高旅客中转体验,日均中转量已从今年初的8000人次增至最高2.6万人次,中转率达16%,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其中,西藏、新疆、四川省内支线经天府机场中转率达52%、32%、50%;国际中转量日均超过3000人次,平均国际旅客中转率达32%。今年6月27日,天府机场正式推出“国内航班过夜旅客提前候机服务”。该项服务推出以来,天府机场保障过夜旅客数量、早到行李储存量均实现翻倍增长,旅客出行更加舒适温馨。

“静”,提质改造与客货市场并举
今年4月3日零时起,双流机场T1航站楼因提质改造工程改造暂时关闭。在外界看来,双流机场的航班量减少了,似乎一下子沉寂下来。对此,四川机场集团副总经理陈华广认为:“双流机场经历了疫情前的多年高位运行,软硬件急需提升。天府机场第四次转场完成后,航班量大幅增加,也让双流机场获得了一次休养生息的机会。集团投资31.52亿元实施双流机场提质改造工程,全面更新优化双流机场基础设施,就是为进一步筑牢成都航空枢纽发展根基。”
诚如陈华广所说,一年来,面对高峰小时容量削减,现场保障资源紧张的情况,双流机场苦练内功,在确保不停航施工下的安全运营,抢先布局发力客、货市场。
双流机场成立由公司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提质改造工程运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十个专项工作组,具体负责现场施工与机场运行的保障协调。期间,机场充分利用运管委、机坪委、候管委以及跑道安全小组等专业委员会平台,分不同专业、不同层级及时向驻场单位通报重要节点信息,下发风险提示,协调落实有关工作要求。强化施工保障,增设2个临时施工道口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引入机场一卡通系统,严格人车准入查验和退出监控,实现工地实名管理。搭建施工监控线上平台,建立多层级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自提质改造工程开工以来(9月1日至11月30日),双流机场共保障航班4.97万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741.8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08万吨;航班正常率达91.67%;日均拖曳自滑靠离桥42架次,航班靠桥率达81.14%,较专项工作开展前提升近1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双流机场发挥区位优势,在客运市场中加快构建“北上广深乌拉”精品商务快线航线网络,协调航司不断增加宽体机投放,优化升级蓉深和蓉京快线服务产品,精品化区域航空枢纽建设成效显著,截止10月底,双流机场精品商务快线总航班量为63478架次,同比增长51.5%;占比双流机场国内客运总架次的38.7%,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贡献旅客吞吐量1110.1万人次,同比增长100.8%;占比双流机场国内总旅客吞吐量的44.2%,同比提升7.1个百分点,已经形成快线“航班频次高、舒适度高”的品牌影响力。
截至目前,双流机场已经在中国民用航空局清算中心建立的国内通程航班服务管理平台上联合各航司共同备案12条以成都双流机场为中转地的国内通程航线,其中进出藏中转通程航线11条,国内中转旅客量达209.8万人次,同比提升75.3%。
在货运市场方面,双流机场大力拓展、加密国际全货运航线,服务全球产业链,为四川乃至中西部地区搭建起长期稳定的空中货运桥梁。截至10月底实现货邮吞吐量42.9万吨。国内货邮吞吐量27.5万吨,国际(地区)货邮吞吐量15.4万吨,在飞国际(地区)货运航线达到25条。

“两场一体”绘就成都枢纽新蓝图
从西南地区“八进八出”的空中高速路,到天府机场“五进五出”航班波打造,成都航空枢纽空、地瓶颈打通,亟待市场检验。2023年,疫情的阴霾散去,成都航空市场迅速复苏。在这次大考中,成都航空枢纽交出了“7000万”的成绩单。“7000万”的背后是成都这座西部大都市散发的活力。迈入“七千万级航空城市俱乐部”,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成都航空枢纽任重道远。
为进一步发挥“两场一体”优势,机场集团将增强成都枢纽能级。在“两个1”上下功夫,推动天府、双流机场“两翼齐飞”。天府机场将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全球性航空枢纽,以主基地航司为主力军,持续巩固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积极复航、新开高质量洲际航线,优化完善国内航线网络骨干网、基础网,着力拓展通程航班产品,提升中转便利化水平,增强枢纽竞争力。双流机场将加快打造高质量区域航空枢纽,加快实施提质改造工程,增强保障能力;持续优化精品商务航线网络结构,提升航线航班频次,推动“北上广深”等地航线实现公交化运行。在“1+1”上下功夫,通过“两场一体”协同运行实现“1+1>2”的效果。迭代升级“两场一体”运营模式,持续深化两场空域管理、地面服务、运行管理一体化,进一步实现两场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完成成都“两场一体”第二轮时刻容量评估工作,积极拓展航空枢纽发展空间。
2021年6月30日,天府机场投用第三天,四川机场集团开启了省内机场整合大幕。当前,四川省内在用16座民用运输机场已有12座机场归属机场集团管理。下一步,机场集团将坚持“一盘棋”理念,统筹规划干支机场航线网络布局,充分发挥成都航空枢纽引领带动作用,高水平打造西昌、达州省内次枢纽,加大力度开通省内环飞、串飞航线,加快构建“双核引领、干支协同、客货并举”的“2+2+8”机场运营格局。
此外,机场集团将通过优化机场专线巴士服务品质,针对成宜高铁、地铁19号线,探索开发空地联运产品,不断提升机场地面交通覆盖面与便捷性。通过加强服务品牌建设,积极打造以“真情服务”为内核的机场服务新标杆,为旅客提供更加专业、优质、便捷的机场服务。机场集团还将充分发挥成都枢纽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作用,为临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新起点,新征程。四川机场集团将坚定信心、再接再厉,全面开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航空枢纽的新篇章,推动成都加速朝着全球国际航空大都市目标迈进。(编辑:陈虹莹 校对:许浩存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