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许晓泓 通讯员杜国庆、张明玥、徐川 报道:9月28日6时21分,随着3U6918航班第一位旅客完成托运手续,山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济南机场航站楼值机D区正式投入运行。这也标志着历经226天紧张施工,济南机场航站楼交运行李安检设备及行李系统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国内值机A、B、C、D四个区域崭新亮相,为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保障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针对痛点,多方案并行
济南机场航站楼原有的国内交运行李安检设备和行李系统于2005年投入使用。近年来,设备老化导致图像判别质量下降。本次改造聚焦提升旅客需求、安检水平和运维效率,在国内机场可借鉴改造经验欠缺的背景下,公司组建以航站楼管理部、安全检查部牵头的工作专班,充分评估项目难点痛点,针对四个值机区分别制订设计改造方案。其中,值机B、C两区由集中安检模式调整为双视角双通道分散式安检,在确保柜台数量和主流程业务不缩减的基础上,拓展了旅客办理值机和行李托运的空间,值机岛也由环形布局整体调整为直列式排布,中间设置集中开包区域,大幅提升了行李检查效率。值机A区优化开包路径,减少了行检人员的数量配备,提升了工作效率。而值机D区则引入机场第一台在线CT检查设备,高速滑环检测过检行李,大幅提升判图质效,一方面,为二期T2航站楼安检CT机大规模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另一方面,也为培养业务骨干提供了平台。

统筹调度,高标准监管
为确保建设期间航站楼核心业务安全有序进行,面对施工工序繁琐、多专业交叉和不停航等风险因素,在各航空公司及相关单位的倾力配合下,工作专班坚持将对旅客和航班的影响降到最低处,依据客流节点和每个值机岛保障能力,按照C、B、A、D岛的施工顺序依次展开,以不停航标准编制项目方案并实施管控。先后召开近二十次专题会议及现场碰头会,严秉安全、进度、质量等管理要素,扎实推进工程施工、设备调试、业务培训、转场运行等一体化管理工作。
自2月13日项目开工以来,现场涉及到噪声、粉尘、异味的施工工序大都集中在当日航班结束后进行。施工转场期间的围挡拆卸组装、设备材料转运、自助值机设备挪移、柜台资源调整以及标志标识变更等工作,亦是由航站楼管理部、安全检查部、旅客服务部、信息技术部及各航司等多部门通宵实施,先后4次在夜间进行全流程值机岛转场,皆一次性成功。

(济南机场供图)
以智慧为驱动,以创新促升级
经过改造后的交运行李处理系统具备了更为强大的运维属性。行李系统控制方式由集中式升级为分布式,实现了每一台输送机作为最小控制节点的模块化控制,新增CCTV(视频监控系统)与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协同运作,全新的组态界面会自动弹出报警信息,维护人员第一时间可跟踪掌控并采取措施。在值机D区成功落地应用了一台行业领先的AMR(自主移动机器人)设备,集行李排队、传输、可疑行李分流和搬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解决了值机D区因单条离港线配置导致水平分流器冗余备份缺失的风险隐患,创新实现了系统关键节点的智能提升。
本次工程还对值机岛整体区域进行了环境亮化与升级,按最新国标设计了新型的标识系统,改造后的标识牌更加醒目,便于旅客识别导引;利用小发明、小创造对值机岛的各类管线进行整合和优化,彻底改变了原有区域内各种插座分布不合理、线路交织的情况;加装了统一的玻璃隔断,对墙体、地面、顶棚等进行了翻新处理,安装了顶棚照明灯,整个区域焕然一新。
初心如磐行致远,奋楫扬帆正当时。下一步,济南机场将持续践行真情服务理念,“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努力达成航站楼服务设施内在功能与外在形象的双提升目标,在航站楼提质增效管理工作中实现精准突破,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集团实现“双一流”发展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编辑:张薇,校对:孙文瑾,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