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程序是在空中划设的“无形之路”,飞机在这条路上按照预设好的定位点航行。因此,飞行程序的设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航班是否顺畅、旅客体验是否舒适、燃油消耗是否节约,可以说是影响空地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自2017年机场管理机构全面接管机场飞行程序和运行最低标准管理以来,首都机场积极融入民航发展大局,不断探索适合大型枢纽机场自身特色的航务管理模式。归根结底,就是要充分发挥机场管理机构平台作用,服务航空器安全顺畅运行。
安全是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没有安全,服务就无从谈起。首都机场将安全隐患“零容忍”理念根植心中,大到北京区域内飞行程序调整和验证试飞,小到航图手册的优化分幅,首都机场始终把安全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紧扣机场飞行中的“人、机、料、法、环”五要素,深入剖析安全风险,用大概率思维防范小概率事件,杜绝经验主义和侥幸心理,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航务管理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首都机场的航务管理对内要与净空管理、目视助航设施管理无缝衔接,对外要与空管单位、导航部门、航空公司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机场管理机构多“搭台子”“通路子”,广泛收集倾听驻场单位意见建议,特别是飞行人员、空管人员的需求。经过多年沉淀,首都机场已经通过建立意见反馈渠道、组建联系群组、固化宣传贯彻机制、定期开展军民协调等举措,把“安全无小事”思想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将服务定位贯穿到工作实践中,凝聚驻场单位的协同发展合力,做到“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大型枢纽机场航务管理的特色,除了体现在业务领域的细分,更应该反映在对新技术的接纳拥抱上。过去十几年,中国民航迅猛发展,全面对标全球先进理念,转变飞行运行方式,切实提升了运行安全、效率和效益。作为“中国第一国门”,首都机场理应成为新航行技术“开疆拓土”的“排头兵”。在民航局、空管局的大力推动下,首都机场先后实现PBN、CCO/CDO、HUD、PMS等新技术应用,既提高了空域运行效率,提升安全裕度,又有效减少航空公司燃油消耗,降低管制员负荷压力,对民航各单位都大有裨益。随着新航行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首都机场也将助力中国民航从“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不断提升行业新航行技术创新能力。
多年来,首都机场的航务管理工作一直在向安全、高效、精细化的方向深化探索。未来,首都机场仍将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立足安全与高效,深耕精细化管理,依托更加便捷顺畅的沟通平台,强化与航空公司、空管部门的协同联动,不断提高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水平,提升首都机场运行服务效率,助力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舒旎)(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