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又到了北京的主汛期,迷蒙的天空,厚重的云层,弥漫在空气中潮湿而沉闷的气息,似乎都在隐隐预示着什么。首都机场航站楼内熙熙攘攘,有人专注地查看航班信息,有人开心地拍照留念,也有人急匆匆地赶着上飞机,满怀期待地开启下一段旅程。而在此时的飞行区内,很多忙碌的身影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工作。完备的预案、齐全的物资、周密的演练,还有坚守在各个岗位上的防汛人员,都已枕戈待旦。
7月29日~8月1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市遭遇140年来最大降雨,中央气象台也在时隔11年后发布了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雨情就是命令,防汛刻不容缓。根据民航局、北京市专题调度会议精神和要求,首都机场股份公司飞行区管理部各个模块的一线人员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在暴雨中逆行,在黑夜里坚守,全力做好此次防汛保障工作,用行动为首都机场飞行区一线安全运行保驾护航,彰显出一线民航人的责任与担当。
冲锋在前筑防线
还没顾上刮胡子、理发,更别提稍作休息,鸟击防范资深技师隋国辉刚刚在医院陪护了母亲半个月,在接到通知后便迅速赶回工作岗位,为做好此次防汛工作提前备战。
鸟击防范模块肩负着飞行区内防汛闸门、出水口和排水沟等设施的清淤疏导,突发急雨时的应急处理等重要任务,包括确保全场排水系统畅通、机坪适用,保障航班正常运行,做好汛时排水抢险工作,这些直接影响着飞行区安全运行。
7月31日15时左右,如注的暴雨倾泻而下,短短一个小时内外围河道水位高涨,高峰小时降水量达34.5毫米,导致内部排水系统纷纷告急,防汛压力骤然增大。
隋国辉和同事们冒着暴雨,迅速开车前往导航敏感区查看现场情况。“一定要保障导航敏感区的设备不被水淹!”抱着这样的信念,一行人立即有组织地堆放沙袋,争分夺秒堵上设备间的门,确保设备安全后,又马上调集泵车抽排积水。可抽出的水该往哪儿排?大家紧急商议后,在安防人员的配合协助下,就近进行了围界破拆,计划从排水沟找到最近的位置排水。在如此紧要的关头,泵车出水管距离围界达两三米,无法排水。见状,隋师傅立刻折返,取回了一个接头和一根新水管。终于,在分秒必争地与暴雨赛跑后,积水被顺利排到了外围低洼地段。随着雨势逐渐减小,导航敏感区的水位降下来了,隋师傅才稍感放心。
与此同时,东区水位达到警戒值,情况十分紧急!鸟击防范助理桂继如没有片刻犹豫,第一时间赶去关闭排水口水闸。桂继如迎着暴雨,在急流中扶着栏杆努力站稳,一步一步试探着前进,尽可能用最快速度到达操作台。“咔”的一声,闸门被强有力地关上了,桂继如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在紧急时刻,他总是冲在最前;在危险面前,他说“自己也没觉得害怕”。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桂继如笑着说:“没有时间想那么多,只想着水位达到警戒值要赶紧通报,执行下一步。”他以最朴素的想法、最朴实的行动,履行着安全守护者的职责。
与隋国辉、桂继如一样,鸟击防范模块的很多同事都在岗位上坚守了四天四夜。持续的强降雨天气,让他们紧绷神经,丝毫不敢放松。衣服湿透了,拧干了继续穿;雨鞋里灌满了水,倒完穿上接着干……在一同奋战、忙得昼夜颠倒的日子里,隋师傅迎来了难以忘怀的54岁生日。往年家人都会准备好蛋糕,为隋师傅庆祝生日。但今年代替家人陪在自己身边的换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想到这里,隋师傅乐呵呵地说:“这可能是过得最难忘的一个生日。但能跟大伙儿一起庆祝,觉得盒饭配咸鸭蛋也很香,比蛋糕还好吃。”
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一个“苦”字能概括,可比起守卫飞行区的安全,晚上十点收工的辛劳、凉了很久只能放进微波炉里再加热的盒饭全都不值一提,甚至别有一番乐趣。就像桂继如谦虚的话语,“这就是我的工作职责,没什么可说的”。他们用“使命所在,责任使然”的坚持,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也彰显了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勇气和决心。
有条不紊保通畅
为确保汛时飞行区正常运行,机坪管理模块的一线人员早已身着反光服,在岗位上严阵以待。7月31日,现场大雨滂沱,多辆机坪巡查车停靠在飞行区四号门附近,在雨雾中闪烁着微光。“一定要让大家有秩序绕行,避开积水路段。”一个洪亮的声音从对讲机中传出。这是机坪班组的指挥长叶辉,在这次防汛保障工作中,他带领督察员们化身“疏导员”,为车辆安全通行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作为团队中的“主心骨”,他在岗位上靠前发力,提前准备锥筒、拉杆、沙袋、指引牌等物资;主动作为,仔细检查各个易积水路段的积水情况,合理安排车辆停放;着眼细处,做好各种保障和检查工作,清除外来物,消除安全隐患。组织有序、行动有力背后的坚强支撑,是从点滴细节做起,守护旅客出行安全,全力保障机坪运行的初心。
“不管什么天气,我们都要保证整个机场行车道正常运行”。急降雨时段的机坪行车道出现了短时积水,给顺畅通行埋下了车辆熄火或损坏等安全隐患。冰冷的雨点争先恐后地敲击着车窗玻璃,随后又在眼前汇聚成一片白花花的水流。大家的视线被遮挡了,但交通疏导绝对不能松懈。“要把隐患彻底消除在萌芽阶段!”想到这里,叶辉继续在现场按照要求,沉着冷静地进行交通管控,疏导车辆;耐心细致地跟司机沟通,指挥车辆变更行驶道路;接到指令后,和其他同事们一起,迅速用导向牌、锥筒等物资码出一条快速通道,保障现场车辆运行,避免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总觉得不在现场就无法安心,必须得亲眼看过,再一遍遍确认才行”。因为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叶辉始终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和耐心面对工作,即使是时间最紧、任务最重的时候,也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加强对重点易积水区域的巡查,按时完成30分钟一次的通报。在他的带领下,现场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机坪管理模块的众多基层防汛人员风雨无阻,责任扛肩,默默地履行着各自的职责,虽然暴雨模糊了他们的面庞,但他们坚强有力的身影汇聚成了抵挡风雨的巨大能量,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逆雨而行显担当
对此次极端强降雨天气的到来,场道运行督察员杨海付已经提前做足了准备,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一线值守巡查的工作中。
对他来说,15座泵房的安全是重中之重。他要确保24小时都有人员在泵房中值守,所有设备正常运转,而且需要及时关注并记录泵房的水位情况和启动次数,将水泵运转频次了然于胸。在此次汛情的降雨集中时期,要加强对重点泵房的巡视,仔细检查外来物,以防杂物堵塞导致排水不畅,全力保障泵房运转正常。雨下得越大越急,杨海付和其他场道运行督察员越要提高警惕,不间断地奔走巡视。“虽然说有人在泵房值守,但我们也得第一时间前往几个比较重要、排水量较大的泵房巡视检查,以防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能够及时调度现场资源。”他坚定地说。
除此之外,跑道、滑行道对飞机的安全起降也至关重要。杨海付和其他场道运行督察员要在跑滑保障现场随时待命,以应对处理降雨可能导致的道面问题,并组织力量进入跑道进行跑道表面状态评估、测量和报告,确保跑道绝对安全,从而保障航班的正常起降和旅客顺畅出行。一旦长时间降雨导致道面出现小面积破损,还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紧急抢修,确保道面恢复正常,跑道、滑行道安全高效运行。
杨海付说:“这次的强降雨虽然会让旅客出行较平时多一些等待,但是在这方面要确保绝对安全,越是降雨我们全员就越要到现场去做好安全保证。”为了能在实战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充分的准备做好防汛工作,场道管理模块的工作人员于汛前开展了相关培训演练及全员动员,组织督察、维保等力量开展了多轮次泵房巡视、设备检查,彻底排除安全隐患。为了确保防汛工作万无一失,东湖的两个蓄水池也被提前排到了最低水位。这样的未雨绸缪,使得泵房等关键设施都平安地度过了这次汛期,跑道、滑行道等核心运行资源都满足航班运行安全需要。“这几天我们经受住了考验,15座泵房也经受住了考验。雨后我们还会加强总结复盘,从复盘中提升信息通报、巡视、现场防护等工作品质,持续进行巡视检查作业,确保设施良好,以做好下次防汛保障工作。”他欣慰地说。
在当班的24小时里,杨海付不眠不休地坚守在岗位上,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他钻进地下泵房查看现场情况,和他一样坚守在岗位的还有场道运行督察岗位上的全体员工。黑夜里,能见度不高,但他仍然全神贯注地检查泵房运转。一遍又一遍地巡查过后,他的微信运动步数已经超过了1.5万步,他用他的“日过万步”,默默践行着“我是党员,我先上”的使命担当。仅仅休息了10个小时,他又在次日深夜,开始奔忙在巡视现场。
彼时的疾风骤雨还未停歇,但有了这样的一群守护者,首都机场飞行区就被筑牢了一道强大的安全防线。在危急时刻,他们没有迟疑退缩;圆满完成任务后,他们没有自矜自满。正是有着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的一线民航人,他们勇毅担当,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航人的坚守与责任,让榜样的力量在基层一线闪烁着耀眼光芒,让首都机场回荡着一线民航人的坚实跫音。
每一位逆行的一线人员都是一束温暖的光,他们可敬又可爱,平凡也不凡。在持续4天的防汛保障过程中,首都机场各个岗位的一线员工全力确保了跑道、滑行道、机坪、行车道、通道口、围界等顺畅运行,他们用不断刷新的保障数据,为此次汛期大考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实习记者贾璞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