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的西北角,有一处神秘的地方,那里的峰顶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天上云雾缭绕、涛海翻腾,山下森林密布、草场繁茂,各色树木层层叠叠,映衬着碧蓝的湖水,如梦如幻,仿佛进入仙境一般。这就是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美丽得让人窒息的地方”——喀纳斯。
在这个美丽的仙境里,有一座全年运营的旅游机场——喀纳斯机场。其实,在2019年冬季之前,这座机场并不是全年运营的,而是像牧场一样跟随季节开放:每年6月开放,10月景区下雪随即关闭。而喀纳斯机场每年从“冬眠”中被唤醒的日子,至今让我难忘。

每年4月冰雪融化之前,在机场领导的带领下由年轻人组成的“清雪小分队”便开赴那片白雪茫茫之地。此时,喀纳斯机场一片冰清玉洁、白雪无垠,仿佛童话中的王国。然而,从进入这个王国到完成清雪工作,其中的艰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清雪小分队”乘坐的车辆到达通往机场的路口便再也无法前行,剩下几公里路程的积雪有时会厚达一米,需要马拉肩扛。队员们需要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才能到达机场,此时人人都被积雪和汗水“浇灌”得全身湿透。
在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冒着严寒,忍受着湿冷的鞋袜,爬上高高的候机楼顶清除积雪。渴了就地取材,掰一段冰柱或抓几把积雪塞进嘴里;累了就坐在雪上,吸几口清冽的空气,眺望远方白雪皑皑的群山。从带队领导到队员没有人抱怨过,大家相互鼓励、苦中作乐。强烈的紫外线没有任何屏障地照射下来,如刀子般凛冽的山风加上雪面的反射,使白皙的脸庞迅速变红,然后变黑。但此时此刻,平日里很在意自我形象的小伙子们已经将“形象”抛到九霄云外了。他们的辛苦换来了候机楼设施设备免受融雪侵蚀,为机场旺季复航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复航的日子一到,又是这群年轻人,默契地将家中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的同事留在山下,争先恐后地报名前往喀纳斯机场。此时的喀纳斯冰雪消融殆尽,漫山遍野的山花争先绽放,喀纳斯正舒展双臂迎接四方游客。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乘坐便利的交通工具尽情享受着无边美景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想到美景背后“煎熬”的一面。山上的花粉使好多人备受过敏性鼻炎的折磨,机场随处可见眼睛红肿、打着喷嚏、流着鼻涕的员工,这就是“美景”综合征病人。但是,没有人为此要求下山或者影响服务质量,留给旅客的永远是热情洋溢的笑容和温馨细致的服务。穿上制服,他们代表青春亮丽的机场形象;脱下制服,他们代表“能吃苦、肯奉献”的机场垦荒人。航班间隙,大家换上干活的衣服,开垦自己的菜园子。春天种下土豆、萝卜、青菜,夏天不惧蚊虫叮咬施肥、除草、浇水,秋天收获、颗粒归仓,一路洒下辛勤的汗水,也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因为生产旺季期间阿勒泰、喀纳斯机场双机场同时运营,人员就显得非常紧张,喀纳斯机场的保障人员数量仅用了两机场人数的1/3,上岗人员有时候“一个萝卜几个坑”。山区昼夜温差大,室内阴冷潮湿,加上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感冒发烧成了体弱女职工的家常便饭。所谓轻伤不下火线,这些父母的掌上明珠没有一个人因病要求下山,自从来到喀纳斯机场便成了独当一面的“女汉子”。
物资的匮乏、自然条件的严酷都不足以称为困难,山上最难耐的是寂寞。之前喀纳斯机场宿舍没有网络,只有两三个电视频道,除了上班和劳动外,就只能在宿舍里发呆。机场领导将这种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经过与通信运营商的多次协调,终于将网络接进了宿舍。山上的日子虽然平淡艰苦,但也无法泯灭年轻人的爱美之心。爱美的女孩子每天穿着一成不变的制服,只能趁偶尔稍微长点的航班间隙或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换上漂亮的衣服,领导又怜又爱地笑称“真不嫌麻烦”。没有地方理发,天天叫嚣着“头可断、发型不能乱”的年轻小伙子们也只能互相“练手”帮忙理发,失败了就干脆理成光头。
进入9月,喀纳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携带“长枪短炮”齐聚油画般的喀纳斯,喀纳斯机场进入最后的旅游旺季。此时最难熬的是“冷”。因为当时冬季停航,候机楼并没有取暖设施,厚厚的防寒服也抵挡不住此时的寒冷。可是,越是这种时候越没有心思考虑个人冷暖。山区气候复杂多变,航班时有延误。面对心情急切的旅客,大家都异常熟练地启动不正常航班保障预案。直到目送所有旅客登机,航班飞向天际,他们才能舒一口气,暖暖自己冻僵的手指,安心地吃上一口热饭。
如今的喀纳斯机场已经不再“冬眠”,这群“耐得住寂寞”的机场人正日复一日守住这里的繁华。(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刘芮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