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羲桑梓,尧舜故里。在山东省菏泽市,一座静待“绽放”的机场工程正式通航了,日益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菏泽市定陶区陈集镇,从中铁北京工程局机场分公司的员工临时宿舍一路向东,宽阔道路两旁的夜灯如绽放的牡丹花瓣“一路迎宾”,如“花开绽放”的菏泽牡丹机场于3月18日顺利通过行业验收,4月2日正式开航。作为机场建设的参建单位之一,中铁北京工程局的参建员工扎根在此,一干就是四年。
为建机场 三迁“居所”
菏泽牡丹机场是山东省、民航局“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家重点推进建设的11个机场项目之一,开航后将成为鲁豫两省交界地区重要的航空港。机场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孟海镇西北黄庄村附近,距菏泽市中心直线距离约25km。作为机场参建单位之一,中铁北京工程局机场工程分公司的参建人员主要负责菏泽机场工程飞行区场道工程一标段建设。
中铁北京工程局机场工程分公司是一家拥有机场场道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和业绩的三级工程公司。和以往干机场跑道不同,这次机场建设任务涵盖了飞行区场道工程一标段内地基处理、土方工程、排水工程、道面工程、附属工程,飞行区消防及除冰坪排污工程等施工内容,包括航站区和飞行区部分施工任务,包括航站区单体工程的主体结构施工,飞行区的场道、消防、光等专项工程等。工期紧,任务重,还要攻克航站楼建设领域的难题,一系列困难摆在建设团队面前。
2017年,在项目经理何天文的带领下,公司原五大连池德都机场建设团队转战到菏泽牡丹机场,这个专业建设机场跑道工程的团队开始了“航站楼+跑道”建设的施工探索和“三迁居所”的变动。
面对新领域、新挑战,为确保工程有序推进,在施工过程中,公司调兵遣将,成立工程、技术、安质等部门联合的工作组进驻现场,指导帮扶,将党建、工建、团建活动融入施工生产,项目部全体建设者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员先锋岗、青年突击队、青年安全质量监督岗,直面难关,勇于攻坚,随着工程每一个节点、工序的变化,不断吸收、补充、培养、输送民航和非民航人才,通过人才推荐和人员流动,不断储备更新机场建设领域的知识经验,民航和非民航部位的施工均得到科学有序推进。
从2018年1月,进场施工前,把家建在了机场临建区域,到2020年4月,项目部搬迁至搅拌站,现场管理人员把“家”安在了搅拌站附近,每日听着机器轰鸣声中夜以继日,再到2020年9月,管理人员集体搬迁至临建办公区,2021年1月,机场基本建成试飞后,又把家搬到了机场附近9公里远的陈集镇上,1992年出生的陈瑶清楚地记得项目三次搬家的场景:“为服务机场建设,我们必须服从规划和设计,一切为建设机场“让步”。”

守着“家园” 阖家团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菏泽视察,对菏泽提出了“后来居上”的殷切期望,2018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城市功能决定城市未来,在菏泽形成高铁十字交叉、“公铁水空”联运的立体综合大交通格局的进程中,牡丹机场完成校飞、试飞,即将通航,对菏泽加快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具有重要意义。中铁北京工程局作为机场的建设者、参与者、见证者,在城市发展的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
家住机场附近耿楼村的“80后”村民孟祥宾从机场开工建设的时候就跟着队伍到中铁北京工程局负责的工区“干活”,从最初项目工程技术人员为工友进行安全质量班前教育、开展技能培训、消防演练,到后来管理人员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时,孟祥宾总是随叫随到,工程抢工的时候人手不够了,孟祥宾给村里的青壮年打几通电话,就又能快速组成一个“抢工突击队”,几年下来,中铁北京工程局的参建人员不仅和孟祥宾处成了朋友,和机场附近的村民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疫情无情人有情,向善向上见情义。疫情过后,项目团支部书记常玉祥从孟祥宾口中得知村上有个幼儿园,小朋友们已经复课,项目团支部书记常玉祥组织项目青年第一时间组成爱心公益小队,为小朋友送去防护口罩和瓶装消毒洗手液等物品。公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后,常玉祥号召项目团员青年学习党的历史,向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无私奉献、奋斗不止的先进典型看齐。今年“雷锋月”里,中铁北京工程局的爱心公益小队再次来到耿楼幼儿园,为小朋友送去了牛奶、火腿等营养品。校长孟涛得知后,热情邀请项目年轻人留下吃顿家常饭,这些“宝藏男孩”礼貌地婉拒后,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继续着建设机场“家园”的默默行动。
克服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中铁人和当地人携手并肩,建好“家门口”的工程,当地人可以守着家人“务工”,“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节日期间共享阖家团圆。孟祥宾说:“这几年我们在外打工的老乡陆续从外地回来建机场,走路从家到工地就十多分钟,收工了还能回家吃饭,守着家里老人,还能带孩子经常看看我们建的机场,多幸福的事情啊!感谢中铁北京局和我们一起建‘家园’!”

为了工程 离开“家园”
在外卖小哥眼里,这群建机场的中铁人是附近庄上最常点宵夜的:“中铁人,干起活来不要命。”
工程部李进生出生于1994年,航站楼建设最忙的时候,他一个人总揽内外业,白天跑工地,确保打桩、土方开挖、基础垫层浇筑、钢筋绑扎、模板支设等各项工作按期高质完成,晚上整理内业资料,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为了赶工期,和女朋友的婚期一推再推。
办公室员工高太友出生于1995年,虽然和主任刘锦涛的家都在山东临沂,但从2018年到项目至今,回家次数屈指可数,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经理何天文和书记刘昌明第一时间返岗,2020年春节,为确保工程顺利通过行业验收,陈瑶、王佰安等人“留荷过年”,全力做好节日期间项目维稳、疫情防控、现场巡检等各项工作,在他乡如在“吾乡”。
党员周跃出生于1988年,是项目财务部负责人。作为项目为数不多的女职工,她每次看到当地小孩子上下学时,总会想起自己的儿子。和爱人刘锦涛2008年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北京项目,二人从相识到结婚生子,一起在四海为家的南征北战中参建了老古城综合改造工程、五大连池德都机场和菏泽牡丹机场等工程,每年底,财务人员需要梳理账目、归集资金、支付职工和劳务队伍账款,是各部门中最忙碌的,周跃总是最后回家的一批人。转眼间,6岁的儿子马上要上一年级了,却还是由年迈的姥姥照看。周跃的母亲总说:“你啊,因为工程建设,让自家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1987年出生的工经部长刘志辉也是一名党员,他清楚地记得2019年12月30日那一日,爱人在河北保定生二胎,孩子出生不到三天,他接到项目一通紧急电话后,二话没说驱车返回工地。因为家里负担重,爱人辞去公司项目财务管理的工作回家带孩子。听说公司在河北望都承揽了工程项目,刘志辉希望机场通航后能够调回河北,这样就能离家人近一些,弥补对爱人的亏欠。
从2020年2月至今,因为疫情和工作原因,陈瑶没有回过一次家,如今机场正式通航,陈瑶仍在坚守,刘志辉想打破陈瑶不回家的记录,也只能开玩笑地说:“跟你认识的时间比跟媳妇认识的时间都长,再不回家,我们两个男同志该一起过了。”
为了机场建设,中国中铁的“开路先锋”们舍小家,为大家,和同事处成了家人,和家人相隔山海。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园”,建设“他乡”的美丽家园,创先争优、企地共建、攻坚克难、彰显责任。问起最大的心愿时,项目参建人员都憧憬着:“待到机场通航日,能够搭乘首次航班,荣归故里。”祝愿他们的人生,能够因这个美丽的城市心想事成,因这个绽放启航的机场家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王冲 孙博、郑琪、高洁、牛龙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