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蕊和田臣来自首都机场地服公司(BGS),他们在BGS相遇、相知到相守,是BGS众多双职工的典型代表。杜蕊现任职客运部两舱休息室的副领班,田臣来自党群工作部,主要负责公司宣传的摄影和采编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夫妻俩各自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上,在“镜头”内外并肩作战。
杜蕊所在的两舱休息室是服务于国际航班VIP旅客的窗口岗位,不仅要为旅客提供暂时休息的场所,还要提供餐食、商务办公等便利服务。疫情防控期间,两舱休息室也成为BGS防疫的主要“阵地”之一。为了严格好疫情防控,两舱休息室在原有服务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各个区域的消毒频次,对食物和餐饮具进行严格的甄选和把控,并对员工及外来驻场人员进行体温监测。作为岗位副领班,杜蕊严格落实岗位各项防控措施,确保在特殊时期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受到疫情影响,过年回乡探亲的外埠同事无法准时上岗,她主动申请替班,化解了同事的后顾之忧。一天的工作下来,杜蕊的脸上被护目镜和口罩压出了层层勒痕,但在她看来,坚守岗位就是作为一名国门地服员工的职责担当。

旅客为杜蕊送上口罩
“老公,今天有旅客给我们送了两包口罩,好感动啊!”一天,杜蕊下班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跟田臣分享起发生在两舱休息室的故事。当天,一名商务旅客在休息过后准备离开时,主动向杜蕊及同事送上了两包N95防护口罩,以表达对她们优质服务的感谢,并提醒她们注意自身防护。旅客的暖心举动,让杜蕊和同事深受感动,同时也让她更加明白了坚守民航战“疫”一线的意义。
“明天的包机,我去现场拍”,“三八妇女节,我去一线拍点素材出个视频”,对于BGS的“首席摄影师”田臣来说,他从来没有把岗位新闻拍摄当成任务去执行,这是他的兴趣,更是他的工作职责。自疫情发生后一个多月以来,田臣先后十余次深入一线,而事实上,考虑到员工的自身安全问题,部门并没有布置相关的拍摄任务。田臣每次的主动“出击”几乎都是说走就走,一副墨镜、一部相机、一个反光背心,他把镜头对准BGS一线的每一个角落,拍摄到了BGS人在疫情下的“众生相”,记录下员工们为抗击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穿着防护服去一线拍摄的田臣
田臣经常前往一线拍摄业务操作的“大场面”,尤其擅长抓拍员工在操作中的精神状态,“我想用镜头记录下公司的战'疫'故事,每一位可爱的一线员工都值得被记录、被记住”,他说到也做到了。前不久,田臣在救援物资包机保障现场,抓拍到一张特种车驾驶员的操作照片,后经筛选,作为公益广告被刊登在了《中国民航报》的专版页面,专业的拍摄水平得到了业内主流媒体的认可。
田臣的英文名叫“Tony”,常被团队的小伙伴们笑称为“Tony老师”。典型的北京大男孩,配上一个瘦弱的身影和一个帅气的发型,乐观的性格和超高的颜值,成为深受同事们喜爱的对象。工作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甭管了,我去”,虽然领导不断叮嘱他要做好防护,尽量减少赴一线的频次,他也会常常说“没问题,您放心”。同事们经常打趣地说,“现在知道Tony老师为什么腿这么细了吧” 。在这场战“疫”中,田臣用他的实际行动,与一线“逆行者”同行。
“你做好防护啊”,“成,放心吧!”
每次田臣要去现场拍摄时,小两口的对话通常就是这么简单。他们对彼此的爱与关心很少体现在言语中,但田臣一定是那个准时去接杜蕊下班的人,杜蕊也一定是田臣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的“第一观众”,他们都用彼此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的真谛。虽然是公司的专职摄影师,至今,田臣却还没有给杜蕊拍摄过一张工作时的照片,这种“不近人情”却也得到了妻子的理解。
谈起这次疫情中的坚守,这对小夫妻说,这是他们给予女儿晴天最好的一堂教育课,希望她长大后能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与感恩,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对“镜头内外”的小夫妻,是众多战“疫”工作者中的普通人,但他们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可能地发挥着最大的价值,诠释爱与责任的意义。当我们赢得这场战“疫”的那一天,相信就会像他们女儿的名字一样,一定会拥有雨过天晴般的幸福和喜悦。(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