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遍地开花”之下,临空经济进入博弈时代,但我国临空经济的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
被称为“第五冲击波”的临空经济,正逐渐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向蓝天要机遇,向蓝天要增长,成为中西部内陆城市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机场升级潮起
机场是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在这里总有新的故事发生。
12月5日,四川宜宾再添腾飞之翼。随着西安—宜宾3U8537航班抵达,宜宾五粮液机场正式投用,预计2020年~2021年通航城市将达到40个,2022年~2024年通航城市不少于50个,年旅客吞吐量将突破250万人次。

宜昌五粮液机场正式投用
与宜宾“打法”不同,浙江宁波、杭州,山东济南等地选择扩容量、建跑道,对现行机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刚刚通过评审的《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2019年版)》将宁波机场定位为区域性枢纽机场。预计到2030年,宁波机场将实现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拟在现有第一跑道南侧建设第二跑道。远期到2050年,宁波机场将实现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0万吨,拟在第二跑道南侧再建第三跑道。届时,宁波机场的跑道将从现有1条增至3条,以承接今后客货吞吐量的大幅增长。
近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获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复,进入加速建设发展新时期。规划明确,到2030年,年旅客吞吐量达5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50万吨,年飞机起降架次达38.3万;到2050年,年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150万吨,年飞机起降架次达59.3万。济南机场将建成3座航站楼、4条跑道,满足8000万人次保障需求,机场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门户地位更加凸显。
杭州更是大手笔,向着机场“顶配”挺进。近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2019年版)》正式出炉。根据最新规划,杭州机场将定位为大型机场、区域枢纽机场、未来航空货运及快件集散中心、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中心机场之一。杭州机场2030年旅客吞吐量将达到9000万人次,相当于2018年3800万人次的2.4倍。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机场近期(终端)将拥有4条跑道,这意味着在已拥有2条跑道的基础上,还将建设2条新跑道。而目前,我国仅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拥有4条以上跑道。
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也是足音渐近。日前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编制实施长三角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连通顺畅的机场体系,提高区域航空国际竞争力。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统筹空域资源利用,促进民航、通用航空融合发展。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发展。
新一轮机场升级热潮涌动,火热的背后正是地方通过发展临空经济加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迫切愿望。
打造临空引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临空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今,机场已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条条航线的延伸,一架架货机的起降,在便利贸易往来、让世界变小的同时,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搭建了新平台。近年来,北京、上海、郑州、南京等地临空经济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作为第13个被批复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城市,南京着力提高禄口机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加快建设生态智慧现代空港区,发展临空高端产业,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国家临空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自贸区发展推介会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自贸区发展推介会上,依托临空经济区和自贸区的政策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新航城公司与航投集团签约共建航空科技谷,全面布局航空科技产业国产化替代及下一代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逐步成为世界航空科技产业的新高地和新典范。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定会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区域,而且在全球将具有示范效应”。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认为,临空经济正在成为一些城市与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全新动力。通过依托机场打造的产业集群,能够不断拉近与世界的距离,促使信息、技术、资本、项目等要素加快流动,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快速发展,推动产业迅速做大做强。“临空经济的发展是由以港促产、以港建城、以产兴城、以城聚人来支撑的”。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持类似观点。他认为,西安、郑州、重庆等中西部中心城市加速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发展临空经济,将明显改善这些地区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先行区和经济发展桥头堡的作用。
“我国临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明确提出发展临空经济的城市超过100个。从全国临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郑州发展得很好,郑州和北京等城市可被看作第一梯队;长沙、武汉、南昌、重庆、贵阳、成都等城市都在发展中,属于第二梯队。”曹允春说。在“遍地开花”之下,临空经济进入博弈时代。但我国临空经济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
近两年来,包括西安、长沙、武汉等在内的中西部内陆城市纷纷喊出“我们不沿边、不靠海,走向世界靠蓝天”的口号。中西部城市依靠机场才能与世界接轨,才能与全球产业链对接。但并不是所有机场都能建成临空经济区。建设临空经济区,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行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注重上下游关联度,形成一条高效的产业链。
竞合渐成共识
“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对外开放高地”。曹允春认为,近年来,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加速聚集,航空枢纽加快建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支持逐渐完善,展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活力。特别是在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各临空经济示范区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展临空经济要避免同质化。曹允春强调:“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从顶层设计来规划差异化发展路线。产业是临空经济的根本,要想实现快速、持久发展,在产业选择上要注重三个原则,即临空指向性和高附加值、关联性和带动性、知识密集型和创新性。”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曹元猛强调,机场枢纽是动力源,各临空经济示范区要统筹谋划预留空间,为机场后续发展提供支持,积极建设多种交通方式深度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聚焦临空主导产业,错位发展航空服务业、临空高技术产业、高端临空服务业,形成特色化、集群化、差异化的产业格局,推动示范区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要不断完善服务,促进产城融合;积极发挥示范区土地、资金、人才优势,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
在近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上,14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共同发出了《临空经济发展广州倡议》。
根据《倡议》,各临空经济示范区将紧紧把握临空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重要机遇,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加强航空网络枢纽建设、打造产城融合临空经济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合作平台运作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表达临空经济区深化合作、协同发展的意愿。(《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郭子超 通讯员王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