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检员在对液态物品进行检查。
候机时能喝上一杯香醇的咖啡,品尝一份可口的食物,想必对每位旅客来说,都是一段无比惬意的时光。与此同时,有一群人正在忙碌着,对进入隔离区里的物品、食品进行安全检查,他们就是首都机场地下商检通道的安检员。在首都机场T1工作人员通道,T2、T3商检通道,围界1号、2号、3号门,共有400余名安检员。因为肩负着隔离区内货物检查工作,安检员全年无休,每天24小时不间断,保障着航站楼隔离区内商店的顺畅运营和日常用度的正常供给。
4时:最后一波过检高峰
看着工作人员搬走最后一箱饮料,开机员张立民暂停了X光机,站起来揉了揉眼睛,这是他夜班检查的最后一批货物。暑运期间旅客增加、雨天较多,隔离区里的物品消耗变大,高峰时段检查的货物量高达840余件。从前一天晚上接班后到现在,他几乎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便利店最后一批可乐已经过完了,过货单我整理好放在旁边的文件盒里了。岗上勤务用品一切正常,你再检查一下……”张立民跟同事一一交接着。
“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查将要运送到隔离区里的食物、饮料,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其实相比其他安全检查要更小心谨慎,因为这种大批的货物很容易夹杂违禁物品。”从岗位上下来回到休息室,张立民接了杯水,一口气喝了大半杯。他擦了擦嘴,深吸了一口气,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地下商检负责隔离区里大部分物品的检查工作,是航站楼里少有的24小时值守岗。“我们也负责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查,为了避免上下班高峰期和隔离区里商家的正常运行冲突,我们统一了规范,每天有三个时间段可以过货,分别是9时~10时、13时~15时和21时~次日凌晨5时。刚才你看见的,就是夜班高峰时间的最后一批。”张立民说。
9时:第一个过货时段
安检员王凯拿着运送清单,打开电脑里提前备案好的目录,仔细核对备案单位、运送人员、实时图像。确认无误后,王凯从一箱饮料中抽出一瓶,放进了旁边的液态检测仪里,随后对剩下的货物做了防爆检查。全部确认安全后,他抬起头微笑着跟工作人员说:“谢谢您的配合。”
“检查货物的流程比检查人的流程复杂很多,为了保障运行生产,商家必须提前对运送人员信息、常用液态物品及实时图像备案,由有关部门下发一份备案目录。商家的工作人员拿着事先填好的运送清单,才能在我们这里过检。”综合安检部西区通道管理科科长王顺东说到,“在地下商检一直有个‘过货不过人’的规定,就是为了防止在检查货物的时候,有人趁机传递危险品或者逃避人身检查。”
13时:夏天的时候比室外高4摄氏度
“我们这儿没有别的特点,就是冬冷夏热,分不清白天与夜晚。没有新鲜的空气,只有蚊虫送‘红包’。”安检员王凯打趣地说。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安检员们也并没有受到影响,依旧精神饱满地做着安全检查。
地下商检通道与楼上旅客安检通道的环境相比可谓是天差地别。灰突突的水泥墙面和地板,搭配着头顶的大小管道,与刚建起的毛坯房没太大差别。闷热的通道里,只有两台电风扇吹着凉。到了中午,商检通道的温度比室外还要高出3摄氏度~4摄氏度。
一大堆待检的货物和忙碌的安检员,成了闷热而幽暗的商检通道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都是首都机场普通的一员,但又是建设“平安机场”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用自己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日复一日地完成每件货物的安检任务,执著地捍卫着首都机场的安全防线。(《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李然、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