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旅客赵先生从某机场乘坐早航班出差,他从家里出发的时间较早,避开了早高峰,乘坐的出租车在市区一路畅通。但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在机场附近遇上了堵车,并且一直堵到了航站楼。虽然赵先生最终还是赶上了航班,但是这一过程着实令他心惊胆战。
早晨时段是航班进出港的高峰期,往返机场的车流量通常比较大,加上部分司机在航站楼前及附近道路上随意停车,或者落客后拒不驶离,导致航站楼前道路通行缓慢,影响航站楼及周边区域道路的通行效率。为营造方便快捷的地面交通环境,避免旅客堵在抵达航站楼的“最后一公里”,机场和旅客应该共同努力,对症下药,携手解决问题。
治理城市拥堵,通常来说有两个妙招:一是增加车道进行分流,二是加快车辆的通行速度。在航班进出港的高峰期,往返机场车流量大,需要加开车道分流。这里的“车道”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道路,还包括通过地铁、机场快轨、机场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进行分流。比如,淮安市近期公布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机场的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占机动化方式的40%。也就是说,轨道交通要具备分流淮安机场40%客流量的能力。而美国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则更加别出心裁,准备建设高速隧道,利用电动滑板或者电动车传送车辆和旅客,滑板的时速高达200公里,电动车的时速为200公里~240公里。高速隧道开通后,从芝加哥市中心至机场只需12分钟。
对于旅客来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航班进出港高峰期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是既方便自己又方便他人的选择。这就需要机场主动通过短信等方式,提醒旅客高峰时段的时间,让旅客心中有数。
除了增开车道之外,加快车辆的通行速度也能够减少拥堵,这就需要机场和司机间的默契配合了。作为司机,送客时驶入、停车、下客、卸行李、上车驶离要一气呵成,接客时驶入、停车、装行李、上客、上车驶离也要无缝衔接,自觉避免长时间停车。机场则可以通过航站楼前道路限时停车等措施,敦促司机们在送客、接客时做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比如首都机场就规定:1号、2号航站楼出发层道路限时停车5分钟;3号航站楼出发层、到达层道路限时停车8分钟。违反规定的驾驶人将被处以罚款200元、驾驶证扣3分的处罚。5分钟和8分钟,是首都机场充分考虑了不同航站楼道路长度、客流量,经过科学计算得出的结果。为了让驾驶员知晓停车限时新规,机场方面还协调导航软件企业和网约车公司,通过手机客户端提示行经航站楼前路段的司机。
古语有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从市区到机场,若是堵在最后关头,航站楼“可望而不可及”,实在令人拊膺顿足。拒绝堵在“最后一公里”,需要机场与旅客一起摆正态度、拿出行动。(《中国民航报》评论员 刘韶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