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文化多样,经济社会发展对民航有着强烈的需求。21世纪初,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从古丝绸之路起点向西,经陇原大地,过塞上江南,达世界屋脊,西部机场集团抓住机场属地化改革的时代脉搏,整合陕宁青甘四省(区)机场资源,形成“一主两翼十八个支点”的西北机场群,进一步畅通西北城市群资源要素流动通道,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数据显示,自联合重组前的2003年到2017年底,西部机场集团年旅客吞吐量从447万人次增长到5918万人次,增长了13.2倍,年平均增速17.6%,超出行业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按照我国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产生经济效益18.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的计算标准,近6000万人次的吞吐量为西北四省(区)创造了107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和31万个就业岗位。
弱弱相携抱团发展
2003年,民航机场属地化改革如期推进,西部机场集团也走上了改革发展的大道。
当时,陕宁青甘四省(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4%,人口仅占5.7%。对于这些经济欠发达、人口基数较少的西北各省(区)而言,是否有能力让属地化后的机场更好地发展起来,成为地方政府必须回答的问题。
“西北地区的机场整体上规模偏小,基础薄弱,在发展的先天条件上,与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陕宁青甘四省(区)区位相近、地缘相接,通过联合重组、资源共享,可以形成规模效益、实现互利共赢。”西部机场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何喜奎说。
民航改革激起航空市场“一潭活水”,各机场竞争日趋激烈,独泳只会处处被动,抱团才能做大做强。在民航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指导下,西部机场集团着眼大势,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强势推进资产跨区域联合重组。
2003年底,陕西省境内的咸阳、榆林、延安、汉中、安康5座机场联合成立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2004年10月9日,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联合重组宁夏机场集团公司,迈出了民航机场属地化改革后,省属机场适应形势、寻求发展的第一步。2006年3月28日,联合重组青海机场,同年7月24日,由陕西、宁夏、青海等机场联合重组而成的西部机场集团正式挂牌。2007年6月17日,西部机场集团接管甘肃天水机场。2012年10月30日,西部机场集团与甘肃省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接管天水、夏河、平凉机场。
至此,西部机场集团基本完成企业战略布局,形成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核心,银川、西宁为“两翼”,陕宁青甘四省(区)支线机场为支撑的航空运输体系,成为全国第二大跨省区运营的大型机场管理集团。
真正的联合重组既要突破空间壁垒,完成物质联合,更要打通思想藩篱,实现文化统一。“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就不可能有好的企业品质。”何喜奎说。
从“为企业谋发展,为员工谋利益”的企业宗旨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航空市场为主战场,以安全服务为两翼,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文化为支撑,促进集团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从“为员工创造事业,为客户创造满意,为所有者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文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到包含“集团化管理、支线机场管理、安全管理、服务工作”等七方面内容的管理理念……西部机场集团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管理特色、忠诚特色、发展特色、科学特色和实践特色的原创企业文化体系,将原本文化有别、管理相异的陕宁青甘四省(区)全体干部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推动集团发展的强大力量。
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前进规律,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实践证明,联合重组促进了宁夏和青海两省区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银川机场在联合重组后的短短一年间,年旅客吞吐量由50万人次增加到82万人次;西宁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由50万人次跃升至92万人次。西部机场集团“航母”正加速前行。
以强促弱联动发展
联合重组不是简单的量的积累,而是在科学发展基础上质的飞跃。西部机场集团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集团化管理优势,突破行政区划界线,整合四省(区)优质资源,加强集团化市场运作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区域航空资源总体利用率,加速推进航空主业发展。
众星拱月,月明星灿。
西安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心地带,从咸阳机场出发,1小时航程可以覆盖主要的中西部城市,2小时航程可以覆盖中国75%的领土和85%以上的经济资源,而3小时航程便能覆盖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咸阳机场的枢纽优势不言而喻。
西部机场集团围绕咸阳机场,深做枢纽带动大文章,不断开发空中快线产品,持续增加咸阳机场往返宁夏、青海、甘肃的航班量,使咸阳机场的服务潜能通过枢纽优势和集团化优势得到最大限度释放。在咸阳机场的枢纽辐射带动下,四省(区)各成员机场以点连线、以线成面,完善航空网络布局,实现了干支线有效衔接。
运筹帷幄,合力出击。
航空运输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西部机场集团积极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机构建立起更加紧密、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四省(区)党委政府相继设立航空运输发展基金,西部机场集团也积极促成民航局与四省(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加快当地民航业发展的会谈纪要。陕西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挂帅的民航发展领导小组,青海、宁夏两省(区)相继出台促进民航事业发展指导意见,全力推动西北民航快速发展。
基于对航空主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西部机场集团构建起“集团负组织领导责任、各机场负主体责任”的航空主业市场营销体系,强调注重机场、航空公司、政府“三位一体三方联动”,强调机场航空主业发展战略与地方政府、航空公司发展战略的协同对接。集团公司总部机关重点“管战略、管协同、管政策、管标准、管数据”,负责制定集团航空主业发展战略规划,协调协同、资源统筹、政策研究,管理体系建设以及生产数据分析研判等顶层规划和业务指导。各机场公司重点抓运行、建平台、强管理、提效益,积极协调行业政府,全力营销航空公司,跑航班、要航线、跑政策,广泛参加市场竞争,牢牢掌握航空主业发展的主动权。各成员机场业务量全面增长,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地方GDP增速和全行业平均增速。
自联合重组以来,机场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持续显现,不同地域的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也实现了有效融合,以西部机场集团为纽带,逐步形成了我国西部独具特色的跨行政区域经济带。西部机场集团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强强联合协同发展
2003年,咸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40万人次,2017年突破4000万人次,排名全国第8位,全球第46位。
2004年,银川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0万人次,2017年接近800万人次,向千万量级机场目标更靠近一步。
2006年,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5万人次,2017年达到563万人次,正式迈入全国大中型机场行列。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数字的背后更是西部机场由做大做强做优转为做强做优做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雄心。
进入新时代,西部机场集团坚持枢纽带动,以咸阳机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龙头,促进成员机场协同,围绕机场主业,搭建起客货集散平台、分工协作平台、业务拓展平台、临空产业平台。
陕西不沿海、不靠边,经济发展靠蓝天。咸阳机场以建设“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打造向西开放的大型国际枢纽、“一带一路”航空物流枢纽、西部地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航线网络,推动陆港、空港联动发展,将陕西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至中东欧、非洲和南亚地区,架起陕西融入世界、开放发展的空中大通道,助推陕西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和流动经济。
宁夏深居内陆,向西开放,打造内陆型开放经济试验区。银川机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依托西部机场集团平台优势,引导各航空公司协同配合,制定了符合宁夏航空发展特点的“双枢纽”战略,将银川机场建设成为“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门户枢纽和区域支线航空枢纽”,构建“依托区域,通达全国,连接中亚、西亚等地区”的航线网络,让宁夏对外交流交往突破地域空间限制,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青海雪域高原,地广人稀,群众出行耗时长、成本高。青海机场公司加快西宁机场青藏高原区域枢纽建设,构建“辐射高原、加密省内、通达全国、连接国际”的航线网络。在全国首创“通廉航空”模式,在德令哈、花土沟、果洛、祁连机场试点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大幅降低票价,真正让当地老百姓享受到便捷出行服务。青海民航业为青海扎扎实实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崭新的活力。
同质化发展,红海相争,必是强强相伤;差异化协同,蓝海畅游,定能强者更强。
在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陕宁青甘四省(区)不再是内陆腹地、戈壁荒滩、高山险谷,以西部机场集团为代表的西北机场群构建起来空中大通道,正全力助推四省(区)成为“一带一路”桥头堡、向西开放最前沿、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千里西部也正奋力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洪流。无垠天地间,西部机场集团大有可为。(《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