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王畅 报道:暑期是民航客运旺季,也是民航人与烈日骄阳抗争的煎熬期。自7月中旬开始,宁夏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机坪地表温度突破60摄氏度。机场一线员工头顶烈日,脚踏热浪,检查、维护、保障飞机运行一丝不苟,只为旅客正常出行。
地面保障人的“高烤”之旅
走进银川机场3号航站楼,第一感觉是冷气充足,但一墙之隔的停机坪在烈日下毫无遮挡。从落地窗向外望去,甚至可以看到飞机发动机喷出的滚滚热浪。
14时,一个航班缓缓入位,机务樊海生开始进行例行检查。此时发动机尾喷口的温度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300多摄氏度。“如果飞机刚降落,温度会更高,这是机务员尤其要小心避开的高温区域之一。机腹外壳温度也有100摄氏度,一旦触碰这些滚烫的金属,皮肤便会被烫伤。”樊海生说。
樊海生正对一架空客A320飞机进行短停检查。他穿了一双包裹严密、鞋底厚实的工作鞋,因为在机坪上工作时间长就会感觉到脚底很烫,时间久了有点儿受不了。
此时,一阵轰鸣声传入耳边。在一旁的10号机位上,航班引导指挥员刘永帅举着指挥棒引导着飞机入位。发动机的轰鸣声让一步之遥的谈话都变得困难不已,在没有防护耳罩的情况下,现场的噪声能达到80分贝~90分贝。而人耳最大可连续承受的分贝数只有85分贝。
刘永帅所在的地面服务部机务工程队班组共有12人,每天要保障约110架次飞机,工作任务主要是完成飞机降落前的机位检查,飞机落地后的引导、检修和放行,以及飞机起飞前的检查、指挥等工作。
“早上4时多上岗,一直要到第二天凌晨才能下班。如果遇到飞机延误,加班到次日凌晨也很正常。”刘永帅说,“我们的工作时段是飞机降落前半小时到飞机起飞后,中间加上检修的时间,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行李班组人的“3万步”
14时,炎热的午后时分,在行李运控室里有8个精气神十足的小伙子,一点也看不出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了快12个小时了。“我们日常的工作包括对设施设备的常规巡视、流程检查、设备维护。在保障航班正常值守的情况下,班组值班成员要时刻守在设备旁,认真地监控每一处细节流程。当出现不正常情况时,我们要做到主动发现、主动处理。”行李班组长韩茂斋介绍。“我们班组每个人身体都挺好,一年四季很少得病,因为每天在行李分拣系统巡上一遍要走3万步,再加上夜航后大强度的检修任务,这个运动量保障了身心强健。”
15时后的银川机场像是“烧烤”翻了面。跑道的尽头蒸腾着股股热浪。随着汽车停稳,打开门又是一阵干热的风,航站楼管理部信息中心的马蔚、张如星马不停蹄地将工具包娴熟地放在线路箱上。张如星说,线路箱在暴晒一天后,外壳温度过高,手不能直接触碰。说完,两个人就赶紧忙了起来,这种检修维护工作一般耗时都在3个小时以上。“有时嘴皮子干了才发觉很长时间没喝水。”马蔚说。
回到机电中心办公室,才终于有了一丝凉意。韩茂斋介绍,近年来,宁夏机场公司一直关注一线员工工作环境的改善。为了响应建设“美丽空港”的号召,银川机场从2016年开始持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特别是在一线员工工作环境的改善上下了大力气。“巡检完,大家能在办公室里休息一会儿,吹吹空调,聊聊天,感觉确实很好!”刚入职的周晓炜说。
“美丽空港”建设在宁夏机场公司的启动,给员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久前,银川机场文体中心已经正式建成。机场公司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健身、瑜伽课程,同时开展了多种赛事活动,为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劳动者提供了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场所。
装卸员的“蒸桑拿”
16时,随着电动闸门慢慢抬升,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行李分拣中心的24摄氏度气温瞬间升高为60摄氏度。眼前刚刚到达的是从贵州飞来的航班。刚结束例行检查,装卸员刘勇峰、刘小涛就在货舱口将旅客的行李一件件整齐码放到行李车上。登上飞机货舱,感觉像是“蒸桑拿”。从货舱出来也不好受,停机坪空旷一片,连遮阳的地方都没有。阳光直射水泥地,腾起阵阵热浪,地表温度不低于50摄氏度。对于这样的工作环境,装卸员们早已习以为常。
货物装卸是炙热的停机坪上体能消耗最大的工作。一个航班进港后,他们往往需要在20分钟之内将近200件行李全部卸载装车,通过分拣中心的传送带送到旅客手里,紧接着就要赶去下一趟航班展开行李装机工作。普通旅客的行李箱是装卸最轻松的货物,真正费劲的是快递、邮政大包,一批就是几百件,每件都超过20公斤。一天下来,刘勇峰、刘小涛需要参与20多架飞机的货邮装卸工作,搬运货物总重超过10吨。炎热的天气没有影响这些皮肤黝黑、性格豪爽的装载员的工作效率。
机务员引导入位,飞机拖车推出,这是机场最常见的流程。在一旁的17号机位,推车师傅杨勇正准备保障一架海航的客机。飞机拖车是机坪上温度很高的特种车辆之一,它们的动力大多都用在了行李和飞机拖行上,只有不多的动力用来带动空调设备。好在员工休息间里有机场公司配送的西瓜和冷饮,能够帮助员工防暑降温。
18时,航站楼里依然十分繁忙,机场工作人员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对银川机场的工作人员而言,“高烤”才刚刚开始。但所有员工已经准备就绪,谱写一首酷暑下机场人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