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至今,由吉林机场集团提出的“大航务”管理模式在运行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大航务”管理,即全面建立航务工作总部垂直管理体系,形成责任集中担当、资质集中管理、人员集中调配的格局。在吉林支线机场航班量上升、密度加大的背景下,该模式能最大限度提升安全裕度。
2015年,吉林机场集团《航务运行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以航务管理部为主导,规范了支线机场安全管理体系,统一了各项安全运行标准。2016年,集团整合了机场空管领域零散的设备、备件、仪表等重要保障资源。2017年至今,吉林机场集团继续探索,大航务管理模式日趋成熟。
真正留住人才
吉林机场集团航务管理部结合支线机场实际情况,重新构建了各机场岗位编制和未来人员招聘规划。航务管理部积极探索人才储备培养模式,以民航院校毕业生为主体,辅助以非民航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基础培训模式,建成充足的航务人员储备渠道。
在提高航务人员的薪酬待遇的基础上,机场集团添加了航务技术人员岗位津贴,开通了航务技术人才通道,评聘大量的航务专业精英为初级、中级工程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员工的自身素质,更大大降低了航务人员的流失率。“不仅要从社会引进优质人才,更要着重为员工营造风清气正、相爱互帮的企业大家庭氛围,真正留住人才。”吉林机场集团负责人表示。
强“三基”落地见效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支线空管发展需求,吉林机场集团提出了在支线机场新建管制模拟机培训中心的理念。吉林机场集团投入300余万元,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规划、建设和竣工验收工作。2018年1月,管制模拟机培训教室投入使用,强“三基”工作落地见效。
该管制模拟培训室配备三席位模拟机管制席位,增加了“一对多”的操作,当进行多航班流量模拟训练时,一名管制员可以和两名甚至三名机长同时操作完成练习。教员系统在进行管制培训时,可以帮助教员随时了解受训人的指挥水平,并在训练中随机随时加入特情来加大训练难度,为受训人员提供真实的模拟训练环境。新系统还增添了地面机坪滑行与塔台管制相结合的方式。
加快新技术应用
在新技术应用上,吉林机场集团与相关单位开展充分沟通协调,顺利开展长春PBN(基于性能的导航)飞行程序优化及进离场航线分离的相关工作;在支线机场积极推进PBN飞行程序、实现支线机场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重点覆盖。
吉林机场集团建设了航务设备备件库和外联支援备件库,与东北空管局签订了备件支持协议。集团公司组织业务骨干对各类设备进行分类,实现集团公司通信导航设备动态管理和统筹协调,持续加强通导设备系统维护建设。
未来,“大航务”管理模式将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地保障航班运行安全,为集团公司安全发展保驾护航。(《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白鹤、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