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狮子山”台风强力袭击了我国东北地区。延吉机场飞行区受台风影响,出现了一定面积的积水。得知消息后,延吉机场空军某部与民航方面紧急会商,立刻行动,奏响了军民齐心协力办大事的交响曲。他们穿着相同的衣服,一起奋战在水沟里。如果不是一些战士还戴着迷彩帽,根本分不清哪些是民航员工,哪些是空军官兵。
延边东部,图们江畔,延吉机场这朵“边陲之花”距中朝边境线最近点仅28公里,与俄罗斯直线距离80公里。作为军民合用机场,延吉机场不断拓展与驻场部队的融合深度,通过形式多样的双拥工作、自上而下的情感共育,实现了“地面融合推进空中融合,发展军民航全方位融合”。
近年来,民航与军方通力合作,军民航融合发展脚步明显加快。当前,军民航机场正积极构建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军为民用、民为军备”的良性互动,一张富国强军的航空网和机场网正在交织形成。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延吉机场走在了前列。
在军方与民航的互相支持下,2016年,延吉机场共保障航班起降12876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1481159人次、货邮吞吐量7237吨。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达到682262人次,占旅客吞吐量的46.1%,同比增长14.77%。今年6月9日,民航局批复延吉朝阳川机场更名为延吉朝阳川国际机场。延吉机场的军民融合由过去重视外场到现在开始向内场转变,在过去注重情感融入的基础上,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实现了充分的融合。
一支黏合剂:
“情”字入手凝聚六点共识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7月30日,一首慷慨激昂的《强军战歌》拉开了延吉机场以“军民共庆情系八一,鱼水情深相约延吉”为主题的联欢汇演帷幕。在航站楼内,军民共同表演的现代舞《青苹果乐园》、民族舞《茉莉花开》、手语舞蹈《国家》等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广大旅客驻足观看。在如今的延吉机场,员工与驻场官兵同台献艺已成为机场文化的一大亮点。
军民情如一家是一个逐渐融合、逐渐深入的过程。“我们从‘情’字入手,提出了‘一团两站,融合发展’的理念,民航主动向驻场部队‘靠拢’,通过‘工作溶入、思想融合、个体包容、集体共荣’助力深度融合的‘四Rong’企业文化发展,逐步加深军民情谊,现在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延吉机场公司总经理姜英民介绍。如今,每逢重大节日,延吉机场都会跟地方政府一道去部队进行走访慰问,举办联欢会、球类比赛等活动,让官兵们感受到家人般的亲情。同时,延吉机场积极为官兵办实事,主动共享民航的设备设施资源,并在新机列装时主动慰问,关心“军功章的另一半”,为部队官兵集体婚礼送上祝福。除此之外,延吉机场积极建议州、市政府为官兵解难题。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延吉机场组织公司员工集体收看阅兵式电视直播,认真聆听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在此之前,延吉机场消防队还与驻场空军场务连消防队开展了互帮互学交流活动,场务连连长向机场消防队全员介绍了连队一日生活制度、内务整理、器械摆放等情况,机场消防队长为空军战士们讲解了扑救民用航空器火灾的注意事项和原则。军队里“令行禁止、整齐划一、雷厉风行、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质感染着每一名机场员工,部队官兵和机场员工们也从一方主动到双方互动,建立了由上至下的情感联系。
感情交流带来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保障顺畅飞行。在军民航感情升温、情感共育的基础上,延吉机场停用3年的27号盲降设备得到了北部战区空军、21师及民航局方的大力支持,于2013年8月27日再获“新生”。2014年,北部战区空军工作组赴延吉机场实地踏勘,根据国防建设需要,拟对机场跑道、滑行道、通信导航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延吉机场第一时间成立了施工领导小组,建立了军航、地方政府和民航的三方协调机制,精心制订施工方案,先后召开了14次工作协调会、100余次碰头会,制订了只关闭夜航,保证施工、飞行两不误的工程计划。军民双方密切协商,共同将飞行区内6个道口缩减至军民航各1个,飞行区警戒力量更加集中,不停航施工最终成功完成。
情感共育、工程共管、信息共通、资源共享、防线共筑、责任共担是延吉机场军民航双方多年融合达成的“六点共识”。其中,员工和官兵们的真情交流是开展工作的“润滑剂”,是树立“大家庭”意识的感情基础。
一项好制度:
签订协议强化“契约精神”
“呜——”随着一等警报的拉响,延吉机场应急救援护卫中心经理蔡长春的随身对讲机里同时传来空军开始战斗飞行的通知。随后,几架战斗机便直冲云霄。在延吉机场应急救援护卫中心的公告展板上,《空军当日飞行计划》和《民航当日飞行计划》并排粘贴,一目了然。这是《延吉军民合用机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运行保障协议》的一项具体成果,来自军民航“联合管理”部分的“延吉机场保障信息通报实施细则”。“在每天的跑道检查前,我们都会征得空军的同意;空军官兵在需要上跑道时,也会征得我们的同意。”蔡长春说。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如何固化军民航双方已经取得的融合成果?如何建立长效稳定的融合机制?军民航双方都认识到,仅在口头上明确彼此的责任义务是远远不够的。
从2015年起,军民航双方便正式成立了运行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就跑道侵入、不停航施工、净空管理、鸟击防范、除冰清雪、助航灯具、消防救援、医疗救护等板块成立专项保障工作小组。延吉机场与空军团站签订了《鸟击防范预警协议》《飞行区资源共享协议》《消防救援支援协议》《飞行区场道除冰雪协议》等多项保障协议并制订了10余套保障方案。每季度延吉机场都会和空军团站及驻场单位召开安全服务管理委员会,各个联合保障小组则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协调会。
2015年7月,民航局与空军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空军军民合用机场保障工作的管理意见》。2016年6月,空军民航军民合用机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空军民航军民合用机场运行保障暂行规定》。政策法规的接连出台使军民航融合发展更加有规可依,为推进军民合用机场保障管理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制度保证。“近年来,我们与延吉机场公司初步建成了筹划共谋、优势互补、风险联控的军民航融合保障模式,《空军民航军民合用机场运行保障暂行规定》的出台为我们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军民航深度融合发展必将成为民航事业快速发展的重大引擎,覆盖全国的民航网也必将成为航空兵部队执行作战任务的强力支撑和重要保证。”空军场站站长桑冬雷说。2016年10月,延吉机场军民航双方正式签订了《延吉军民合用机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运行保障协议》,同时机场各业务部门又和对应的连中队签订了具体的合作协议。
延吉机场应急救援护卫中心工作汇报台账清楚地记录着每一次按照保障协议内容,军民航双方开展联合培训、联合演练和交接的情况。在2016年的一次消防演习中,延吉机场消防队指挥员发现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扑灭火灾,立即发出了请求空军支援的指令。空军场务连消防队接到支援通知后,第一时间集结力量到达现场,执行指挥员指令,顺利完成了灭火任务。“这只是双方合作中的一个缩影,我们部队的优势在于人力充足,民航的消防器械和设备更多。在协议的保障下,双方合作更加高效。”空军场务连排长孙博说。
一批真实践:
“三个联合”从空中到地面
延吉机场飞行区管理部会议大厅的墙上悬挂着一张《延吉机场周边生态环境及鸟类分布图》,这张分布图由延吉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和空军联合绘制,上面清楚地标注了机场附近30多种鸟的分布范围和生活习性。如今,延吉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和空军建立了3个联合保障机制,即联合管理、联合保障、联合维修。拿驱鸟来说,除了每月定期的鸟击防范会议外,军民航及时共享鸟防信息,建立了鸟情数据库。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兼容,在兼容中全面融合,“三联”机制已经“通天彻地”。
在地面上,双方共同开展场道维护,明确分工、联合修补,建立了场道维护档案。每季度,军民双方至少组织一次大规模FOD(可能损伤航空器的外来物质)拉网式排查,与空军联合焚烧、清理升降带及荒草区域约150万平方米,割草面积共计220多万平方米。在每次军方进行夜航训练时,民航都积极配合助航灯具的运行保障,做好维护工作。2015年冬季,延边地区多次降雪,军民航双方预先谋划、统筹安排,克服双方除冰清雪工作中标准和方式不同等困难,采用民航吹雪车居中开路、军航吹雪车两侧配合、清扫车拖后扫尾的“人”字形协同推进方法,确保机场在符合双方标准的前提下快速开放,既节省了航油资源,又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
现在的延吉机场围界围栏下,几个过去开凿的泄水洞口清晰可辨。泥土上新长出的青草仿佛在诉说2016年“狮子山”台风的影响和威力,当年的共同防汛也成了延吉机场军民航融合中的最生动实践。“在汛期来临之前,我们和军方就联合致函地方政府,请求帮助维修机场围界外年久失修的排洪系统。我们和空军官兵们共同清理了飞行区内约1500米的明沟、暗沟、双侧石板沟。”延吉机场应急救援护卫中心队长冯润涛说。2016年8月30日,“狮子山”台风强力来袭,涌入飞行区的山洪使排洪沟渠超饱和,军民航全力以赴,联合出动人力、物力,经过一周的昼夜奋战,打赢了这场“攻坚战”,机场正常运营,未出现大面积航班延误。
在空中,防相撞工作一直是军民合用机场安全的重中之重。延吉机场设立了军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联合保障工作站,定期召开军民航空中防相撞专题研讨协调会,围绕军航飞行空域和民航进离场航班的飞行冲突进行识别分析,建立了信息沟通三级网络的快线、热线联系。“过去在飞机因为积雨云等特殊情况需要偏航时,我们需要先请示空军,这个过程会耽误一两分钟。”延吉机场航务保障部管制员尹小东说,“但现在空军会提前告知我们哪部分空域不能进入,我们有一定的绕行自主权,形成了绕行与汇报同时进行的工作格局。这一方面减轻了管制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飞行的安全裕度,也对提高航班正常率有很大帮助。”据了解,空军的雷达系统也会帮助民航监控飞机飞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便会及时通知民航管制员。
“我们不断调整训练空域,减少了军民航矛盾冲突。”空军飞行团团长说,“在进行日常训练时,我们坚持以民为先,优先保障民航航班起降,提高了航班放行正常率。”科学有效的“三联”之路实现了市场、战场的共赢。作为军民航融合典范单位,延吉机场的工作实践在北部战区空军、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和首都机场集团的“百管班”、今年9月20日成都军民合用机场军民融合发展第二次联席会议上进行了介绍。
一种新转变:
创新思路从融合到“一体”
延吉机场的消防救援等级为7级,组建了30人的应急救护队伍。他们由部队官兵和机场员工共同组成,在工作的时候勠力同心,亲如兄弟。将部队的“刚”性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柔”性特征在机场“工作溶入、思想融合、个体包容、集体共荣”的“四Rong”文化建设下融为一体,是延吉机场将军民融合推向深入的创新之举。
今年2月23日,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和北部战区空军赴延吉机场联合调研。机场设立了军民航深度融合发展办公室和5个联合工作站,承上启下,使军民航双方从高层到一线都能够顺畅交流,实现了“内外一体”。“在空军飞行时我们会派两名管制员到空军塔台,大家联合指挥。”尹小东说,“当中午休息时一起在部队吃饭,互相调侃。”自今年部队改制以来,延吉机场持续优化飞行程序,合理规划空域使用,和空军同台指挥,实现了“天地一体”。军民航双方在融合的过程中持续消除安全隐患,共同谋划,力求提质增效,实现“增减一体”。
今年7月27日,刚乘坐民航客机落地的解放军某部中校收到了延吉机场送上的“八一”节日礼物,他高兴地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这是延吉机场开展“军人依法优先”工作,感恩回馈的真情服务。在从融合向一体的转变过程中,延吉机场依旧以“情”字优先,持续增进军民航感情交流,以深厚的感情基础助推法规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姜英民说:“我们坚持‘全面融合、主动融合、精准融合’,不断丰富融合形式、扩大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使延吉机场军民航深度融合向标杆行列挺进。”从历史来看,中国民航与空军本属一家,根脉相连;展望未来,以延吉机场为代表的军民航机场融合发展正阔步前进,书写“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