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场到2012年底,在长达半年的磨合期里,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管理者在实际运行中找短板,补不足,保障机场高速、平稳运行,以最大的努力延续“一夜转场”的奇迹。然而,作为全国最大单体建筑的运营者,他们也有担心。担心新机场能否经得起突发事件的考验?能否在极端恶劣天气环境中应对自如?
“墨菲定律”指出,越是担心发生的事,哪怕概率极低,但最终还是会发生。云南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凯感慨地说:“令人欣慰的是,在经历短暂的阵痛后,年轻的长水机场迅速成长,各项保障指标都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历经风雨洗礼,长水机场发展的底气更足了,前进的步伐更稳了。”
雾雪“大考”
考出高效航延保障能力
2013年1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笼罩长水机场,直接导致440架次航班被迫取消,近2万名旅客正常出行受到影响。由于认识缺位、准备不足,长水机场立时陷入混乱和瘫痪。这一当头棒喝,深深地刺痛了长水机场人。
经过反思,长水机场下决心做好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工作。从那时起,机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提高运行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向复杂多变的“老天”宣战。
对内,云南机场集团和长水机场明确自身责任,细化责任落实,归纳总结出68项职责和任务,并将其落实到人,建立预警机制,规范信息传递程序。机场还对全体员工进行了专门培训,组织开展了多项演练。拓宽航站楼内旅客获取信息的渠道,完善应急物资的储备、发放流程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相继制定。
对外,机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经过努力,《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预案》由云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给全省各地市州和省直部门,将预案上升为省级应急处置程序。同时,加强了与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有关的省市旅游、卫生、电信、公安、应急部门和新闻机构、地方企业的协调联动,共同做好工作,大幅度提高了航班延误应急处置能力。
一系列有效举措的采取,使得长水机场在治理航班延误中收效显著。数据显示,尽管受到“1·03”事件影响,但2013年前11个月,长水机场的航班放行正常率达到94.3%,在全国最繁忙的八大机场中名列前茅。
同年12月15日,罕见的大雪覆盖“春城”。再次遭遇极端天气考验的长水机场在处置过程中显得游刃有余。这一次,机场及时启动航班延误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各类信息传递高效、准确,保障机场设施设备运行正常,机场安全不突破底线,滞留旅客能得到妥善安排。经过3天奋战,长水机场取得了“始终正常开放、安全万无一失、没有旅客投诉”的成绩。长水机场用心为民、真情服务的行动,诠释了“长水精神”的真谛,在行业中重新树立起良好形象。
进入2014年,长水机场认真总结经验,联合驻场保障单位,结合机场实际,制定了“总量控制,动态管控,时段研判,有序衔接”大面积航班延误的处置方针,建立了训练有素、快速反应的处置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大面积航班延误高效处置步入了常态化轨道。
软硬件升级
提高运行服务保障水平
随着机场放量运行,市场需求随之增加,长水机场的运行保障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挑战,长水机场从上到下,各部门积极作为,深挖自身潜力。
在人才培养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创新管理模式方面,长水机场积极转变思路,让年轻的机场更加科学、高效。2014年,长水机场建立竞争机制,大力开展“管理提升年”活动,使机场的安全管理能力、服务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党建管理能力等得到了有效提高。
机场安检站是地面捍卫航空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面临的新挑战是因航线网络完善而出现的进出机场旅客构成愈加复杂的问题。对此,安检站面向员工开展了多门类培训。除了统一的专业技能培训外,各大队及班组还开展了极具针对性的分级培训,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安检人员的业务技能。同时,为了避免员工长时间疲劳上岗,安检站强化了排班管理,使人力资源调动更为灵活。他们还根据每天客流量不平均的特点,调研航班运行情况,预测高峰时段,分时段安排安检力量,突破安检管理瓶颈。
无独有偶。机场信息技术部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负责维护机场飞行区围界安防系统的工作人员在对机场围界排除故障和系统维护中,提出了一套新思路。按照这一思路,他们对安防系统进行了创新改造,减少系统报警,提高了围界监控的精细度,确保了机场围界安防系统的正常运行。
与此同时,长水机场不断强化各种硬件设施设备建设,为机场安全运行、优质服务提供支撑。2015年初,机场通过增加汽车通道,优化地面运输,使机坪车辆更加安全、高效运行。2015年4月,机场东跑道二类盲降系统率先投用。2016年12月8日,机场西跑道二类盲降系统开放使用。至此,长水机场成为国内首个双跑道均具备二类盲降能力的机场。2016年3月,新增的45个机位投入使用,机场机位总数达到158个。同时,针对自转场以来冬季运行保障面临的新问题,机场在候机楼4个端头与滑行道连接的位置新建7个除冰坪,并增加相应的设施设备,提高飞机除冰效率。
编织航线网
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机场
长水机场启用后,双跑道平行独立运行、候机楼容量增加等硬件条件的改善,使机场运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机场高峰小时容量从过去的每小时34架次增加到每小时46架次,再增加到每小时57架次。长水机场运行保障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为机场编织严密的世界航线网络奠定了基础。而随着第13届亚洲航线会议在昆明召开,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航空业者实地考察了昆明航空市场,也为昆明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创造了条件。
2014年12月,云南省首条洲际航线昆明—巴黎航线正式开通。长水机场首次将“空中金桥”延伸至欧洲。随后,从昆明飞往温哥华、旧金山、悉尼的航线相继开通。
进入“十三五”,云南机场集团将构建“四级五网”航线网络作为云南机场集团航线开辟的战略方向。“四级”即“创新省内、优化国内、辐射两亚、通达全球”的四个层级航线结构。“五网”即“精品旅游航空网、商务快线航空网、低成本航空网、公务通用航空网、空港物流航空网”的五位一体的航空网络布局。
集团市场部门负责人说:“‘四级’是‘内涵’,体现长水机场未来航线网络布局的总体构架、层级以及每个层级航线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五网’是‘外延’,体现了在‘四级’航线结构基础上,集团各层级航线的品质、内容和未来的发展重点。”
为积极打造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机场,发挥航空网络优势,高效地将国内外、省内汇集到昆明的旅客送往目的地城市,长水机场不断优化中转流程。自2013年6月起,长水机场联合东航云南公司开展便捷中转业务。该业务开展4个月后,东航国内航班MCT(即航班与航班最短衔接时间)最快达到35分钟~40分钟,正常达到70分钟~75分钟;国际航班的MCT被压缩到110分钟。很快,国内中转服务的效果吸引了包括祥鹏航空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的注意。自2014年1月1日起,长水机场正式开展国际中转业务,实现同机中转过站。“我们的中转服务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对我们来说,提供与国际航空枢纽相匹配的中转服务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长水机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截至2016年底,长水机场累计开通航线297条,其中国内航线230条、国际航线60条、地区航线7条。今年6月12日,云南首条直飞东欧的定期洲际航线昆明—莫斯科航线正式开通。下一步,长水机场还将新开从昆明始发至洛杉矶、伦敦、雅加达、马尼拉等20余条航线,计划加密从昆明始发至巴黎、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新德里等20余条航线航班。(《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何丹 通讯员倪嘉云)